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08816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已注意到纯粹的科学主义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我国开始普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把国学引入了小学教育的课堂。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导言,简单分析国学教育在小学中的现状及在教育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着眼,浅谈国学热的兴起。第三部分,针对目前国学教育的单一化方式,提出多元化的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教育,现状,小学,国学热,多元化 一、导言(一)、国学的含义及其外延一般来讲,国学是指本国的学术文化。

2、 国学内涵的普遍说法是国粹派邓实在1966年撰文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治其一国也。”1还有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的外延无所不包,凡是中国的学问都可叫“国学”,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广义的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国学,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它把国学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 国学还可以按学科分,分为哲

3、学、史学、宗教学、文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还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结合我们的调查研究,初期我们把目光局限在了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初期对国学的认识是狭义的国学,只认识了它人文社科的一面,国学还应当包括自然科学的一面。所以目前我们认同的是王富仁教授

4、的新国学概念。但是在小学中进行的却是非常狭义局限的“国学”,结合实际我们提出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及国学教育概念: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为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为以儒家经典诵读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现状事例简析事例一: 25日,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校长将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他在“书墙”前跪下,并将赠书一本本交到小学生手中。(6月26日郑州晚报) 事例二: 着汉服,拜孔子,诵国韵,练“五禽戏”13日,武汉首家童学馆开课。在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六楼,45名四五岁的小朋友头戴冠帽、身穿汉服,让人们见识了“现代私塾”的模样,也引发家长热议:这种私塾式培训是进步还是复古?

5、 (8月14日楚天都市报) 事例三: 从这个学期开始,北京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与此同时,网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小学生学习弟子规主要靠背,他们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吗?(新京报2007年10月22日)? 事例四: 江北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 每天背诵古文典籍20分钟。从2004年开始,江北区一些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学校,首次开展了“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在这些试点学校“百花齐放”,这也是江北在全市率先推广“国学教育”的一个理由。 据了解,江北培新小学、喜乐溪小学等试点学校的学生按年级不同,分别背诵传统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如一二年级背诵注解弟子规,三四年级背诵三字经,五六年级背诵

6、大学。他们每天中午花20分钟诵读这些古文,每周还有一节“国学”课。 江北教委有关负责人称,目前江北区虽还没有拟定好国学课的具体科目、课时,但不会和试点学校的思路有太大的差异。(重庆时报) 事例五: 济南市小学教育首次正式引入国学课程。最近,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始探索将论语、孟子、左传、尚书等“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名章正式引入到小学课程当中。此举在全国小学当中,尚属首次。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小学教育一直把“四书五经”排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上盛传不衰的名言只有到了高中分阶段的课本中才可以见到。 在小学中引入国学教育,赢得了包

7、括一大批专家学者、学生家长等在内的人的支持。著名诗人桑恒昌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道德、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结晶。从娃娃开始抓国学,对塑造孩子们的品德、培养他们一生的综合素养大有好处。”(新华网济南电) 事例六:以“文化+公益+青年”为模式在小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今年举办了成立五周年庆典。近30万中小学生听过一耽学堂千名志愿者的义务授课。苏州的“菊斋”私塾也是两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自发创办的,目标同样针对小学生。一耽和菊斋的模式弥补了现行语文教育重应试轻欣赏、重知识轻体悟的弊病。 事例七:宁山路小学早在2003年就引入了国学教育,校长

8、施长馨谈起国学很有体会,学校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只有八个字“琅琅上口,不求甚解”。宁山路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后,引起了皇姑区教育局的重视,该局特意召开了一次国学教育现场推广会,将国学提升到全区中小学必修的高度。根据皇姑区教育局规定,“国学”教育的初衷被确定为“继承几千年来流行的儒家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学会如何做人,让国学的精髓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区35所小学全部普及国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正在普及中。“书声朗朗,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成为皇姑区国学教育的灵魂。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将国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是一件好事

9、。但同时在这轰轰烈烈的国学教育行动中也折射出来一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思考。我们总结以后得到以下几点: 一、拘于形式和利益。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做秀的成分大于传承,“国学”不是跪出来的,也不是穿汉服穿出来的。更不是拜拜孔子能拜出来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的国学,怎样在当今时代振兴起来,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文化的双翼,我们不仅是要“善学”,“学”之前更应该“深思”才是;国学的振兴是“跪”不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在当下,国学的肩膀上被压上了太多的负载:指望国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指望国学拯救国民道德仰望国学,希冀国学给人类精神世界普降甘露的人们,却一次又一

10、次地被打着国学旗号的骗子所骗,有借国学之名敛财的,有拿国学当垫脚石成名的,不一而足。难道不下跪,不穿汉服就不能学国学吗?恰恰相反。 真正有心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没有必要在形式上大动干戈。否则,与那个在孔子庙内大摆热辣造型,以重振国学为名窜红网络的国学辣妹有何不同?学校要弘扬国学,就有责任把学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而不是将有思想深度有长远文化价值的国学引向“娱乐化”。 二、学习方式枯燥乏味。 从宁山路小学校长施长馨的谈话中可知,现在大部分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中华经典诵读。因为儿童6-13周岁期诵读教育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

11、人格形成。同时,13周岁以前的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强调:“记忆力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此时期的记忆力甚至更加牢固。”2因此,在这段时期进行诵读教育能够使儿童善于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记忆优秀语句,在内心初步建立人文情怀。只要坚持每天读30分钟左右,国学教育的时间就很有弹性。第一天读100字左右,读20遍;第二天复习第一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三天复习前两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四天前三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当读够80遍时,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了。 然而,心理学上显示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

12、吸引。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因此,在30分钟的国学教育中,由于单纯背诵,许多小学生会渐渐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等现象。久而久之,减少了他们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振兴国学,不光是振兴在“嘴上”, 首先学校师长们自己要懂得国学,肚子里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光是“知之”,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也不行。师长们,家长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平素里,“遵纪守法”、“言必行,行必果”,师长们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却时不时地向学生乱收费;家长逼着孩子一放学到家就要“学而时习之”,自己却坐在麻将桌上“夜以继日”。一些师长,一些家长

13、,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谈国学的振兴,恐怕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 国学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优秀的师资力量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当今从事国学教育的学者只是一小部分人,所以现在小学中的语文老师就充当了国学的传播者,但对于他们对国学的了解有多深,他们是否能把国学的精髓传授给孩子,我们却为之担心。因为从我们进入小学开始,语文老师讲解的诗词歌赋,经典古文,都只是字词本身的理解,至于对它们所蕴含的精髓,很少挖掘。 四、学校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两者不能在时空上出现断裂。虽然小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国学知识,但由于家长的某些

14、行为、举措,会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置疑。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适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国学学习情况,并让家长发挥自己的职责,列举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在杜绝不良影响的同时,让孩子学习课外的国学知识。除此以外,家长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种种表现,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对国学理解过于简单,且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当指出,国学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儒家的简单经文,它还包括了墨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而且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通过开放吸收与努力借鉴其他民族多种文化来“强身健体”。但现在小学中的国学教育就是把国学简单地等同于儒学,凡是儒家经典,都要求背诵、理解

15、,而其他诸子百家的经文,却遭到了冷落。普遍的现象还有国学教育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创新,没有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要真正意义上来传承教授国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就应该在多元化的国学教育模式下,运用发展的眼光,紧跟时代步伐,将墨家、道家、佛家、法家等思想结合儒家经典,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传授给孩子。文章引用自: 二、浅谈国学热的兴起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所淘汰,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国学支撑着我们的文化命脉。当今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国学素质教育”的活动,开启了国学文化承继的航程。 国学,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先在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纵观近几年的教育,国学教育已成为其中一部分。学者王杰在2007年06月18日北京日报撰文探讨当前国学兴起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