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08510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运动实验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实验者_班 姓名_实验时间_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实验仪器和药品: 烧杯A冷水 烧杯B热水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品红、热水、冷水等。一品红的扩散如图所示,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会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且最后_,说明_;但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_,烧杯A中品红扩散速度_,烧杯B中品红扩散速度_,说明_。二浓氨水的扩散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1. 实验前小心闻

2、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气味。2.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色,得出结论_。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色,得出结论_。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为_色,烧杯B中的溶液为_色。实验结论:a、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b、能变红的是_c、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实验变形:1.如下左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3、(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2.如下右图所示为一小魔术铁树开花:在细铁丝上的棉团上滴上酚酞试液,在烧杯中倒入浓氨水,并用烧杯罩住,一会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结论 。实验反思: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

4、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5、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1、本班学生班风良好,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联想、多讨论、尽可能满足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展现自我,而且对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关注自我、关心社会、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2.运用联想推理法。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6、”观点。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五、教学和活动过程:(一)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音频、字幕: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

7、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趣味实验激发兴趣补充学生实验(1)取一布条,用香水浸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扇子轻轻扇动,稍待,闻室内空气的气味。2.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多媒体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画面放录音这就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照片上的一个白圈表示一个苯分子。这是放大20万倍。如果用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相比。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3、 思考交流引出特征活动与探究一:分子的特征(1

8、)议一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打出音频和字幕: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结论: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2)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啊?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

9、么问题?解释: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媒体播放: 氨分子从水中像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板书:分子的特征(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议一议: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3. 把品红小颗粒放入水中,品红颗粒不见了,而水却变红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进一步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联想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

10、等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活动与探究三:分子的特征(3):学生分组实验A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的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的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分子的特征(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提问: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物质的三态变化。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却有了甜味。学生回答活动与探究四:分子可分提出问题:(1)水蒸发

11、和水电解是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一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理解谁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巩固与提升:用图示表述氢气(H2)和氧气(O2)再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其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师生归纳总结: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具有三个特点:分子的体积

12、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1.必作题(1)物质的分子间有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重新组合成新的_(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香水、

13、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2.选作题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3,思考题(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人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联想与体验:假如你是水中的一个小分子,你的生活会怎样?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分子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