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507649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 韩 香 内容提要 隋唐的京师长安,各族荟萃,且胡风盛行,这自然与胡人的大量 入徙有关,其中中亚诸国人占有相当的比重。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 式,汇聚在长安这个大都市中,构成了隋唐长安社会结构中一个广大的胡人集 团,同时也给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不小的影响。这些人广泛活跃于长安 各阶层之间,为官作将、吟唱弹弄、经商兴贩、讲经布法,构成当时长安社会中 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 隋唐长安 中亚诸国 来源 活动 隋唐的京师长安,各族荟萃,且胡风 盛行,这自然与胡人的大量入徙有关,其 中中亚诸国人 占有相当的比重,文献及 碑铭墓志中都有许多关于他们的记载。这 些人人数众多,

2、且非常活跃,他们的到来, 为隋唐长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对 后世亦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尽管当时 长安寓居这么多中亚人,其来源及途径是 不同的,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 式,汇聚在长安这个大都市中。其来源大 致有以下几种: (1)隋唐前入居之中亚胡人:中亚诸 国人很早便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以聚 落的形式分布于中国境内丝路沿线各点, 包括长安。魏晋南北朝便有不少人定居于 长安附近。如蒲城县东北出土前秦建元三 年(367)邓太尉祠碑,记冯翊护军辖有 “ 支胡、粟特、苦水、杂户七千,夷类 二十种 ”,此粟特即指中亚昭武九姓胡 人,他们来中国,往往以国为姓,其中以 康姓为多。 梁书 康绚传记

3、康姓之来源: “康绚,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 晋时陇右乱,康氏迁蓝田,绚曾祖因为苻 坚太子詹事”,马长寿先生据此考证邓 碑所记的康姓应是自蓝田迁来 。西魏、北 周建都长安,中亚及西域胡人多聚于此。 北周武帝聘阿史那氏为皇后,“西域诸国来 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 大聚长安” 。北周灭北齐之后 ,邺下的西 域乐人也都被掳入长安。如北齐乐人曹妙 达、画家曹仲达就被掳入长安,其后人有 曹保、曹子善、曹纲,俱以琵琶著称当世, 在唐长安活跃一时 。除这些西域音乐舞蹈 家外,亦有胡人来华做官者,如北周有太 学博士何妥,为中亚何国人,入隋为国子 博士,终国子祭酒 。又有安万通 ,本西域 安息

4、人,其高祖于大魏初奉使入朝,安万 通于唐初被授五品官,后卒于长安 。 (2)由外地转徙而来:入华中亚人 511 隋唐史研究 贺梓城:唐王朝与边疆民族及邻国的友好关系 唐 墓志铭札记之一,文博1984年创刊号。 北史卷82何妥传,隋书卷75何妥传 。 向 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19页,北京,三联 书店, 1987年。 旧唐书卷29音乐志 。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第1213 页,中华书局, 1985年。 这里所说的中亚诸国人系指葱岭以西(包括波斯地区) 的中亚人,一般所称狭义的西域(今新疆地区)不包括在内。 (主要是粟特人)在唐以前多集中在西北地 区,如伊州、沙州、敦煌、凉州

5、等地,其 中处于丝路要冲的凉州,则是“襟带西蕃、 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 , 因而, 此地形成以中亚粟特人为主的胡人较为集 中的地区。来自中亚安国、康国、史国、 何国等国的人均很多,其中尤以凉州安氏 家族最为著名。其家族兴于隋末,盛于唐, 衰于五代初,历经数百年而不堕。至隋以 后,此地陆续有中亚人迁往长安等地。如 隋末唐初,凉州安氏家族中安兴贵一支就 已移居长安。另外,从出土的墓志铭中看, 在唐代入仕的中亚诸国人,亦有不少是出 自凉州,如唐游击将军康磨伽、康留买的 曾祖即为凉州刺史,其先为北周时入居中 国之康国人 。除此之外 ,丝路沿线其它地 区亦有中亚胡人迁入长安者,如伊吾(今 新疆

6、哈密)城主石万年于贞观四年(630) 率七城慕化归附,石万年应为昭武九姓胡 人,其后人可能有留居于长安一带者。如 唐高僧释神会即“俗姓石,本西域人也。 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也”,向 达先生认为其大概为石万年之后 。此外 , 亦有从东都洛阳等地迁入者,有的人往往 两地徙居,有的死于长安,葬在洛阳,亦 有的死于洛阳,而葬于长安 。 (3)入侍为质者:隋唐两代国势强盛, 声威远播,其势力盛时伸入中亚一带,于 其地设羁縻府州,中亚诸国或是畏威,或 是慕义向化,纷遣王族成员作为质子来中 原入充侍卫。特别是在8世纪中叶以后, 随着阿拉伯势力向中亚推进,来华入质为 侍的中亚人就更多了。当时朝廷对这

7、些人 优加待遇,赐宅供奉,并封官赐爵。这些 人中,有很多人长留不返,世代留居下来, 子嗣亦入仕为官,并加入唐籍。作为入华 的上层人物,他们许多人的事迹也见于史 籍,死后亦被立碑刻铭。从今天西安出土 的唐代墓志铭看,有不少属于这些中亚上 层人物的。如西安西北国棉四厂职工子弟 学校操场出土了波斯人李素及其妻卑失氏 墓志。 李素墓志志文云其为“西国波斯 人也 公本国王之甥 ”,其祖父李益 初自天宝年间 (742 756) 奉波斯王命来 唐出使,因纳质子,宿卫长安。李素自幼 随父在广州生活,大历中,因对天文星历 之学的专长被征召入京,任职于司天台, 经历代、德、顺、宪四朝,最终以司天监 兼晋州长史翰林

8、待诏身份,卒于元和十二 年(817) ,其诸子在长安及附近关内道及 河东道任职,有的甚至成为乡贡明经 。属 昭武九姓国的有米继芬等。1956年西安土 门村西出土米继芬墓志,志文云“其父 米国人也 父讳突骑施,远慕皇化,来 于王庭,邀至京师,永通国好 历任辅 国大将军,行左领军卫大将军。公承质子, 身处禁军 永贞元年(805)九月廿一 日,终于礼泉里之私第 ” 。从志文可 知米继芬之父以王子作质身份来长安,米 继芬则继续以质子身份留居长安,受唐封 官赐爵。 (4)东来传教之教职人员:既包括佛 教僧侣,亦包括祆教、景教、摩尼教等教 徒。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渐为国人 所接受,北魏至隋唐,佛教得到

9、了很大的 发展。在唐代统治阶级中,崇佛之风很盛 行,因而入唐之佛教僧侣亦不少。他们中 既有天竺人,亦有中亚人。如高宗时期的 高僧释僧伽即“葱岭北何国人也”,有名的 华严宗第三祖贤首大师释法藏亦“姓康, 康居国人也”,而武后时来长安译经的释弥 611 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阎文儒:唐米继芬墓志考释,西北民族研究1989 年第2期。 隋唐五代墓志编陕西卷第4册,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第79页;参见荣新江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 载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二集 ) , 北大出版社, 1998年。 参见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见全唐文 卷435 ;及赵振华、朱亮安菩墓志初探,

10、中原文物1982年 第3期。录文又见唐代墓志汇编(上 ) , 第11041105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磨伽墓志,康留买墓志,见前引向达唐代 长安与西域文明,第14页、21页。 唐慧立、彦忄 宗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 ,第 11页,中华书局, 1985年。 陀山,则为“睹货罗人也(即吐火罗)” 。 此外,起源于西亚一带的新宗教,如祆教、 景教、摩尼教等,亦从中亚一带陆续传入 中国。由于唐代统治者政治开明,对各种 新宗教亦采宽容政策,一般不加以排斥, 因而有不少传教士也东来长安。如贞观初 就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带入长安,并奏 于太宗,于是,政府敕令在长安崇化坊立 祆寺,号大秦寺,

11、又名波斯寺 , 此何禄显 为一何国祆教传教士;同为祆教徒的还有 米萨宝,西安曾出土有米萨宝墓志,志 文云:“公讳萨宝,米国人也 天宝元年 (742)卒于长安县崇化里” 。萨宝为管理 祆教的官员,米萨宝显为长安崇化坊的祆 教官员。另外,来长安的还有摩尼教传教 士。开元七年(719) ,吐火罗支汗那王帝 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 , 并请置法堂, 此大慕 即为一摩尼教传教士。有唐一代, 来长安从事传教的祆教等宗教人士为数不 少。 (5)随突厥回纥等入长安者:公元6 7世纪,突厥汗国曾长期控制着中亚粟特诸 国,此后直到8世纪还和那里有密切的政 治联系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更有一部分 粟特人通过经商和移

12、民进入突厥汗国境内。 因粟特人见多识广,通晓各种语言,并善 于理财和经商,受到突厥统治者的信任和 亲近。至厥最后一位可汗即颉利可汗 统治时,势力更盛。史载“颉利每委任诸 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复,以 故法令滋彰,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 携贰” 。他们在政治上积极参与突厥汗国 和其它大国之间的外交,在汗国内亦专设 有胡部,由颉利之弟统特勤统领,此胡部 当由粟特人组成。如唐贞观四年(630) , 在平定厥的过程中,就有胡酋康苏密 等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 , 康苏密显为粟 特人。厥被灭之后,有不少中亚诸国 胡人流入长安,其中就有安国人安咄汗及 其子附国,前注引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 碑记安附国

13、之父安咄汗在贞观 (627 649) 初率所部五千余人降唐,贞观四年与 父俱诣阙下,封官授爵,安附国死后葬于 长安。 高宗调露元年(679) ,唐为加强对黄 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的统治,于灵、夏二 州之间设六州(即鲁、丽、含、塞、依、 契 ) , 地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宁夏盐池 北,史称“六胡州”,六胡州之突厥降户大 部分是原属突厥之中亚昭武九姓胡 。隋唐 时,有迁入长安、洛阳等地者,如安菩 墓志即云其原为 “陆(六)胡州大首 领” 。至天宝元年(742) ,后突厥汗国灭 之,余部附唐,其中有康阿义屈达干率四 子随突厥贵族及五千余众迁入中原。 全唐 文卷342所收颜鲁公撰的康金吾神道 碑即云“

14、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 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 (公)至德二年(757) ,感肺疾薨于上都胜 业坊之私第”,柳城康氏显然出于中亚康 国。 天宝年间 (742 755) ,后突厥汗国灭 之后,回鹘称雄于漠北,其部落中亦有不 少粟特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因助 唐平叛有功,享有很多特权,故中亚昭武 九姓胡人常冒回鹘之名来内地经商。代宗 时,“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 居者又倍之”,这些人“殖赀产,开第舍, 市肆、美利皆归之,日纵贪横,吏不敢问, 或衣华服,诱取妻妾” , 唐不得已而禁之。 (6)商胡兴利东来者:在长安城中所 711 隋唐史研究 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十四年七

15、月条。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 报1986年第2期;周伟洲唐代六胡州与“康侍宾之乱” , 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 。 程越:粟特人在突厥与中原交往中的作用,新疆大 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册府元龟卷971 ,外臣部,朝贡四。 前引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23页。 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下“论穆护 歌”条,第42页,中华书局, 1993年。 宋赞宁撰,范详雍点校宋高僧传卷18僧伽 传,第448页;卷5法藏传,第89页;卷2释弥陀山传, 中华书局, 1987年。 居的中亚胡人中,这一部分人数是最多的。 中亚人特别是粟特人本来就是一个商业民 族,册府元龟卷961即载昭武诸国人 “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 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 到” 。其足迹曾东至中国中原及蒙古一带, 西及伊朗及东欧,北达印度及东南亚一 带 。不过 ,由于东方丝国的优势地位,其 与中国的交往更多。英国人吉布曾说:“粟 特人同东方的商业贸易联系,要比同西方 的联系强得多,这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选 择时努力培植同突厥人和中国人的联系, 而不是同阿拉伯人拉关系” 。唐代的经济 繁荣和政治稳定吸引大批商胡东来,有很 多人是直奔都城长安而来。如阿斯塔那29 号墓出土定名为唐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