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507309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2017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亊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2、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初首都在关中的镐京(今西安)。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周公摄政,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放置九鼎,六师(军队)于此,从而形成两京制。据此可知,周初建都洛阳A. 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B. 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C. 确立了周天子共主地位D. 利于控制殷商残余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可见周初建都洛阳的原因是便于控制殷商残余势力,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已经是周的统治区域,建立新都体现不出扩展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了对

3、中原的直接控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施确立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而不是营建新都,故C项错误。2.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孟子关于井田制的描述持否定态度,认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过于简单化、理想化。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发现井田制确实与村社制极其相似,对孟子的学说也转而接受。关于井田制的争议说明A. 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B. 历史研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C. 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D. 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长期以来”和“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可知,随

4、着历史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对井田制的争议也在不断改变,说明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故C项正确;历史作为人文科学,可以进行研究,故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的表述错误,所以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史实的丰富,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事实,而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故B项错误;对历史的认识深刻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仅是时代的远近,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结论的得出和对历史事件的定位,取决于阶级立场、作者的个人素养、掌握素材的多少以及时代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客观、全面的进行判断。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

5、罪,天命殛(j)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 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 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 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和“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体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民众意愿的遵从,反映了敬天保民观念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顺从天命和民意,没有涉及神权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等级意识和儒学思想,故B、D项错误。4.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

6、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己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表明当时A. 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B. 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C. 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D.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华夷观念具有严格的地域差别,而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了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萌发,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和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不符合历史史实,故B、C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

7、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A.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B. 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C. 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D. 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手工业品铭刻工名的作用是责任到人,以行其罪,体现了产品生产的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商食官制度和生产的区域性,故A、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手工业的生产而不是商业,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之所以素称发达,制作精美,在于生产不计成本,征调优秀工匠,材料

8、又从生产责任到人这种责任意识的贯彻层面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读懂材料大意。6.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A. 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B. 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C. 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反映了国人议论政治的原始民主遗存,由此引发了贵族和子产对乡校毁与不毁的议论,体现了民主遗存对政治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不是

9、决定国家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产具有仁的思想,而没有反映出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7.汉初选任官吏,专择“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处事苛刻、欲求名声者概不录用。对下宽容大度,人有小过,辄加掩匿覆盖。这反映了西汉初期A. 追求稳定的时代诉求B. 官僚体制繁琐而僵化C. 秦朝政治体制被摒弃D. 儒生的政治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关键信息,忠厚长者、对下宽容大度等可知,西汉初期官员的选拔是为了避免干群矛盾的产生,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选官制度的标准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10、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官僚体制的运行,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而不是摒弃,故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所选的官员局限于儒生,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汉初的官吏选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回顾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和与民修养生息的方针政策来作答。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

11、.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9.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

12、双重身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B. 东汉政治重心向东转移C. 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D. 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主流人员,改变了西汉初期布衣将相的情况,故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布衣将相到士族大姓的转变,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布衣将相还是士族大姓都不是依血缘作为选官的依据,不是贵族等级制的反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统治集团内部人员的出身不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13、、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回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带来的影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导致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重要来源,改变了汉初布衣将相的状况。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 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 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C.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 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郡县对基层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

14、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描述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土断是政府与世族豪门争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D项错误; 11.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矛盾集中在士族之间。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由此骨肉相残成为斗争的主要表现。这表明南朝时期A. 门阀世族势力得到雛B. 皇权势力重新得到伸张C. 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 宗族血缘关系日益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士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转移到宗室内部,体现了皇帝对官员任用权的增强

15、,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势力的被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主要矛盾由士族到宗族的转变,没有体现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故D项错误。12.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这一变化A. 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B. 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C. 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D. 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三省六部行使国家权力,而唐玄宗开始,差遣官员代替三省六部行使国家职权,有利于促使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削弱三省六部的职能而不是规范其职能,故A项错误;中枢权力的变革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没有涉及效率问题,故C项错误。13.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A. 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