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507158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教学中的赋予情感策略徐立海 沈炎(玉环楚门中学 浙江玉环 317605)赋予情感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该策略的主要心理学原理也是情感迁移功能。物理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本身并不蕴涵情感,但只要将能引起学生情感的东西设法与该内容发生联系,便能把学生对该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去,以此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教师运用该策略可寓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于人格化的讲解之中,于生活化的讲解之中,于情感化的讲解之中,于轶事化的讲解之中等,以赋予教材内容以各种情感色彩,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六

2、点,盼与同行交流探讨。1引用生活素材实践表明,物理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与学生己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资源与书本上的物理学理论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物理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其中很多事例可以作为我们物理教学的资源,我们要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将这些生活事例及时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将其保存下来。然后教师创造性地

3、引用这些生活素材,设计问题情境,组织物理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圆周运动”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联想并描述高速行驶的摩托车转弯时的情景、跑步运动员快速转弯时的情景和一只大雁在空中转弯时的情景,以此来唤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生活感受与生活体验。然后教师在屏幕上投出右边的三张图片,学生心理自然就会想:为什么转弯时都要侧身倾斜呢,一定是存在什么物理规律?这样学生的疑虑被点燃了,教师就可借机引出课题。往往学生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很难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把一些共同的现象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其中的缘由。2组织活动体验学习兴趣是学

4、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兴趣情绪的体验,会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发展,使之由有趣,发展到乐趣,最终形成志趣。在物理教学中,尽量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引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感观刺激,产生愉悦地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时,让学生做一个“感受分力”的迷你实验。如图 2-1 所示,钩码对三角支架拉力的两个分力的效果,通过手指被拉和掌心被戳,学生会感受得明明白白。通过这种亲身的感受,就能很好地理解悬挂物重力按其效果分解的原因。又如,物理图像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抽象、乏味,很难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在“位

5、移时间图像”教学时,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x-t 图像图 1xt0x0x1t1 t2甲 乙图 2-1 图 2-2的实际含义,请两位同学上台模拟甲、乙图线(图 2-2)所对应的运动。通过模拟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体会到图像的含义,而且还强烈感受到了学习融于活动的乐趣。3融入故事情境物理教学内容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充溢其间的都是些“定律” 、 “定理” 、 “公式”和方法。这些内容本身并不蕴涵情感因素。但它们都是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知识结晶,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前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百折不挠的一腔热忱和献身事业的高尚精神。人们常说:“知识无情人有情”

6、 。在这些知识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前人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生的动人事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知识背后隐匿着的一些可歌、可颂、可敬、可佩的人物轶事,使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之具有感情色彩。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由“磁生电”的梦想,反映了法拉第执着追求,不怕失败的精神风格,还有他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为“平民法拉第” 。另外,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富有人性色彩的、生动鲜活的、风趣幽默的、虚构而又不失合理的故事情境引入物理课堂,可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有趣

7、、快乐等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重力势能”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并且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故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故事情境。故事:“在一个月圆之夜,一对情侣背靠背地坐在阳台上赏月聊天,如图 3 所示。聊着聊着,天气逐渐转冷。女孩 说 :这里太冷了,我们下去吧!此 时男孩一脸茫然地说:我怎么能下去呢,下去了我就永远见 不到你了。 ”以上故事将会引爆热烈的课堂气氛,教 师要趁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4予以形象比喻 在物理学科知识中,一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难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但如

8、果我们能恰当地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模型的构建形象化,复杂的物理过程直观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了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又能引人发笑,增添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杨氏双缝干涉中的单缝与双缝可用“一母二子,孪生兄弟”的比喻;在描述波动的情景时,可来一句歌词:洪湖水,浪打浪;在描绘正、负、等量同种、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时,可说:光芒四射、众矢之的、携起手来、势不两立;在演示磁铁与铝环相对运动的实验时,可呤李商隐诗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讲

9、解质子、中子的发现后,可用一句话归纳: 粒子打“皮(铍)蛋(氮)”,发现了中子和质子。物理教学内容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概念和规律,见物不见人,往往缺乏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更易引起兴趣,不妨将某些物理现象作拟人化处理。这样,物理教学内容也就在人格化的讲解中被赋予了“情感”。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先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楞次定律,然后在进一步讲解时,把线圈比喻为具有“冷酷”和“多情”双重性格的人。当磁极来时,线圈的近端产生同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排斥,以抗拒入侵者;当磁极接近时,表现的“冷酷无情” ,但一旦磁极走时,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吸引,以挽留远方来客,磁极远

10、离时,表现的又是“多情柔和” 。最后把这种现象归纳成“来之抗之,走之拉之”八个字。这样学生听了既感到情趣盎然,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5促成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是指学生将记忆中关于某一领域的已有信息迁移到有待解释的另一领域,也就是利用自已所知道的有关某一问题的解答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当源问题与目标问题具有共同或类似的内在结构时,一旦个体学生了解决源问题,那么这一问题解决程序就可用于图 3促进目标问题的解决。比如,可将水流类比于电流,水容器类比于电容器。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多数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认知及心理障碍。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习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

11、要善于将新事物与旧事物、新问题与旧问题进行类比,激活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同化抽象的新知识和解决棘手的新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新问题产生熟悉、亲近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有趣、快乐的学习情感。另外,类比的异同性可以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受,从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电场”看不见、摸不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很难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笔者在教学中把“电场”与“风”进行类比,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风”的体会。因此从描述风入手进而将描述风的方法迁移到描述场,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

12、中,先请每位同学作一幅表现“风”的画。学生们作出的画各种各样:红旗飘扬的,被吹弯的树,几条弯曲的线(图 4) ,用线表示龙卷风(龙卷风上面还有飞起的人)等。然后总结学生画“风”的手法:有借助于实物(树、人、旗等)描述的,又有借助于抽象线条描述的。再引导学生体会到用“看得见的”表现“看不见的”这样的思想方法。最后比较得出:(1)引入“电场线” (类比于抽象线条)用来形象、定性地描述电场;(2)引入“检验电荷” (类比于树、人、旗)用来定量地描述电场。 6增添人文元素一般的纯粹讲授物理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能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

13、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物理学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它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记录,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完全有必要把物理科学认识发展的脉络动因、历史背景和发展规律提示出来,重演重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介绍科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演化与变革,论述重大研究突破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这样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学生领略科学前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14、,得其精髓,能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学生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能让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追溯古人对“力与运动”研究的历史足迹,剖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我国古代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列举2 千年前墨家的墨经中的观点:“力,形之所以奋也”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逻辑思维的魅力。再介绍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同时也要为亚里士多德平反,向学生指出亚里

15、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2)中国的诗歌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诗篇,也有不少诗篇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的是我们进行物理教学的有用材料,“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几乎成了许多教师讲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时的保留曲目。诗歌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角度理解、认识世界,物理学常从抽象的角度把握世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呼应,使课堂教学做到情、理交融。诗歌还会以其优美的语言,感人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不妨引用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诗句:“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这里诗人不仅记录了虹这种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因素:光和小水珠。又如,为了能使学生领悟到理想化方法所包含的辩正思想,可以引用著名诗人于沙的诗网:网,是残缺的完整、完整的残缺,撒下去,水因网的残缺而回归原处,图4拖上来,鱼因网的完整而在劫难逃,不要害怕残缺,也不要固守完整,网是一部张收有致的辩证法参考文献: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 年 1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