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505057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70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0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0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0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0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2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时间价值研究1、相关定义1.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世界历史”的概念 对”世界历史”的概念的理解,国内学者分歧很大。有的学者认为,”马克 思所论述的世界历史不是指一般历史学意义上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相 对于彼此割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是指各民族、国家由于普遍交往,整 个世界开始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历史,即世界整体化的历史”。还有学者则认 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是一致的。 以上这些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涵的理解在某种层面上都有其合理的地 方,但是也存在着随意扩大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导致概念的混乱,从 而影响了对马

2、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理解。细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马克 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我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世界历史”主 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一是指整个人类历史,它是从整体上来看待人类从古到今的历史,这是马克 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广义上的”世界历史”含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 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 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2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世界历史考察的是整 1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事件,

3、它以世界的历史性为研究对象,它侧重的是”历 史”。 二是指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各民族由过去相 对孤立的发展走向全面的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状态和趋势。这 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狭义上的”世界历史”含义。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 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 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这里它是对现代社会产生以来的一种新现象的 抽象概括,它以历史的世界性为研究对象,侧重的是”世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第一种内涵是马克思从世界历史

4、的历 史学意义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与国别史相区别的人类诞生以来的所有历史,它 强调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尽可能的全面性,即通常所说的”世界史”。马克思世 界历史的第二种内涵是马克思从现实和哲学的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大 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现实出发,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一方面充分肯定 了资本主义的功绩,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而对世界历史进 行了特别的界定。从马克思使用”世界历史”的情况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 神实质来看,第二层含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使用最多、同时也是最基本、最 重要的本质含义。本文主要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含义的。 1.2、马克思世界

5、历史概念的特征 概念作为事物本质在理论上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通过以上对马 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它是一个事实性的概念。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已经成为经 验性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与客观现实。它不是什么自我意识、宇宙精 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 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见, 马克思是站在现实的历史维度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历史,而不是从概念、 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从而在根本上变革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另一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

6、和发展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它是以生产力与交 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 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结束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 15 的孤立隔绝状态。而大工业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因此,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来说 明”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说明世界历史的基础,从而将世界历史概 念确立在现实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 其次,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厚重的历 史感,同时又扬弃了其抽象性和神秘性,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角度去 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具体而言,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历史性 体现在历史发展

7、的纵横联系上。机器大工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与 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人类历史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从横向上 看,各民族闭关自守的壁垒被打破,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世界交往的潮流,不可 避免地从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走向整体世界性的历史,历史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另 一方面,从纵向上看,人类社会逐渐从史前史转变为人类史,也就是说,人类逐 渐摆脱动物的生存条件,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最后,它是一个价值性的概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 神,并渗透着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其一,马克思揭示了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历史主体的异化。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社会分工不是

8、出于自 愿而是出于自发,劳动还只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其二,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 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同时又是历史主体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主体的解放程度与 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其三,世界历史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 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历史场所。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 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 史”概念是统摄着共产主义价值原则的价值性概念。 1.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的规定 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的内涵,学者们意见有分歧也有共识。但有 的学者不是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文本和概念本身出发,而是随意扩大概念本身 的内

9、涵和外延,导致概念的混乱,影响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理解。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 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 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的内涵必然反映世界 历史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则是指马克思的 世界历史概念本身。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归纳和梳理,笔者认为马克思 的世界历史概念有以下两种基本规定: 其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指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总体历史。这是广义上的 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10、“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 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它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它的产生过程,它有直观的、 无可辩驳的证明。” 14 其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指由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开创的、 世界上各民族和国家通过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打破狭隘的地域性限制进入相互 依存状态从而使世界进入整体化以来的历史。这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世界历史” 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定内涵。马克思认为”世界 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1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 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 个人的需要的满

11、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 守状态” 16 他还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7 由此可 14 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指的是 16 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各个民族、国家 的普遍交往,各个民族、国家逐渐打破狭隘的地域的限制,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整 体的历史。它强调各民族、国家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不包括 16 世纪之前各 民族、国家、地区相对隔离、彼此孤立尚未形成有机整体的历史。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

12、世界历史的第一种内涵是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历 史学意义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与国别史相区别的人类诞生以来的所有历史,它 强调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尽可能的全面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第二种内涵是马克 思从现实和哲学的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现实出 发,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功绩,另一方 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而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特别的界定。从马克思 使用”世界历史”的情况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神实质来看,这一层含义是 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使用最多、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质含义。本文主要 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含义的。 1.

13、4、论文中有关概念确定 1.2.1 本文所指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范围1.2.1 本文所指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范围 本文所指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是广义上的环境设计概念,包括建筑、景观、 规划等诸多学科。美国学者赫伯特 西蒙最早提出”设计科学”的概念,并将设 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工物的科学。西蒙认为,设计科学是独立于科学与技术以外 的第三类知识体系。11990 年代后期,吴良镛先生创造性的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 和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代表作广义建筑学对传统建筑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和拓展。 基于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建筑、城市规划、景观环境等诸多设 计学科中,存在着一些共通理论原则和思想方式,通过对这些共通

14、的理论进行研 究,可以启发和指导各个设计专业实践,更可以在各个设计专业间求得思想沟通 与统一。因此,本文将这些设计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1.5、价值的概念 价值:值得期求的、美好的事物的观念,或是值得期求的、美好的事物的本 身,他所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期求的最终地位,或是人 们心目中关于美好的和正确的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 要”做什么的观念。佩里等人认为,价值是一种选择取向,反映了人类的需求、 欲望。以及实现这种需求欲望的方式和态度。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他所 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标准,具有文化上和人格上的中心特征。2 价值一词,相

15、当于英语中的 value,法语的 valeur,德语的 Wert。它们都源于 拉丁文的 vallum(堤)和 vallo(意思是用堤保护,加固等)。它的含义是可宝贵、可 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等。最初是在经济学中使用,最初的意义是某物的价 值,又称效用,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十九世纪中叶,”价值”被德国思 想界引入哲学,其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泛的领域。现已成为现代社会科 学中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3 价值不是现实,无论从物理意义上或是从心理意义上看,都不是现实。价值 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 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属性对

16、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当客体满 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简言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 价值。价值是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对于人的发展的开放关 系,价值关系就是社会的,首先是人的实践关系。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的产 物,客体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当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 价值的。当客体部分地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具有部分价值。当 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无价值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即 作为对象化的价值,以及作为需要对象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4 从根本上说,价值是人们在评价过程中对意义做出选择和比较。在感性层面 上,这种选择呈现为趣味。在理性层面上,这种选择体现着追求和理想。 在现实社会中,价值的衡量也会以感觉为尺度。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文学 家、批判实在论的创始人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G.Santayana,18631952)首 1.6、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