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504568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什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一课程改革,我们能做些什么二Q一四年六月印一一、新课程改革历程简述。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仝圃提局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秦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印发了。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佩加强等。课程

2、标准有待修改完訾。“2003年和2007年,教盲部基础教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国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c一一2010年,育改革和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h长期教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第二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201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印一二、课程改革巳走过了13个年头。这些年我们做了些什么,叉改变于些

3、什么呢?。我们始终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勇气去尝试改变什么。一直呐喊要实施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可无论星教学评价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总是在晰着“涛声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当然,课程改革不是要抹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革新现行课堂的弊端。三、现行课堂存在的弊端1,教条化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陵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学中这样的“三唯“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朐誓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三是现有的教研制度;四是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2模式化卯“一“。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不论

4、什么课型、学科,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师把教学程式化了。教学需要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用唯一来替代多样,用刻板来曼代灵活-。模式化还表顽在课堂中养体的教学别誉理行为上,比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湍_山一种行力如果久而久Z只是用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印一3,单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上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具体表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兵体的教学行为上;目的与目标、理想与现实、观念与行为之合的脱节。环在教杨巾之所以以知识为晶一目

5、标导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知识是测量的主要对象,判断一个学生学业水平、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管是讲授,还是讨论,不论是班级内学生人数众多,还是较少,课堂模式总是单一的。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厌学等情绪也就难免会滋生出来;在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寇正的参与活动。教师的“独脚戏“式的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4静态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交往。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的确引发教师与学生友方面变化的。“二是课堂土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彷少涉及探究知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在许多的中小学只是一史空洞的口号而已,真正将“学会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少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