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

上传人:从** 文档编号:10504206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类型-主观题的审题与解题(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观题的类型特点 及审题与解题,近年来高考第40题试题类型中西横向对比,最后 规范答题,第三 理清思路 列出提纲,其次 审读材料,首先 审读设问,解题方法指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

2、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3、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一)审读设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

4、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二)审读材料,(三)列出提纲 理清思路,1、据材料,归纳英国应对流民问题的举措:惩治与救济相结合;发展工场手工业(非农经济)吸纳人口。 2、据材料,归纳中国应对流民问题的举措:安抚与镇压相结合;采用传统方法如回籍复业。 3、综上,相似之处:软硬兼施(刚柔并济);都实行救济或安抚;都实行镇压或惩治。,(四)规范答题,相似之处:救济与镇压并用。(剿抚并用),(一)审读设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答项语:不同的结

5、果及其原因,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二)审读材料,(三)列出提纲 理

6、清思路,英国结果:缓解,良性发展,推动工业化。 原因:英国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近代化或社会转型);发展资本主义工农业消化大量劳动力。 中国结果:恶化,农民起义导致明亡。 原因:仍处于农业社会;采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流民问题产生的封建性根源。 (原因应该结合各自的社会背景及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来探讨),(四)规范答题,(1)英国通过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解决流民问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2)明朝通过招抚流民回籍复业、立县安置等方法,未能在封建小农经济的框架下解决流民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明朝灭亡。,近年来高考第40题试题类型围绕主题纵向展开,2016年全国I卷,材料一 清

7、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原因: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 影

8、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物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2016年全国I卷,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

9、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近年来高考第41题试题类型,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

10、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符合马列主义,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其辞,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发问的问题谈骨气。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

11、据。 (3)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 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要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 ,而论证是解决 如何进行论证 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4)论题是论文要讨论的题目.,最后 论述充分 逻辑清晰,第三 提炼观点,其次 解读材料,首先 审读设问,解题方法指导,2012年全国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13、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016年全国I卷,2017年3月福州市检,(12分)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绘制成图X。 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l 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任选表1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017年4月

14、福建省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人在向东扩张至太平洋、向南扩张到越南的过程中,同化了那些游牧入侵者和较为原始的部落。因而,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中国,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可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由于中

15、国人在这些世纪里实行一种独特的制度在全国竞争性考试的基础上选任文官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1: 观点:中国文明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 论证:政治上,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维系政治统一的制度基础;科举制度选拔产生较高素质的文官集团,成为保持封建制度活力的重要因素;期间虽有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南下,但最终都被汉族地区先进的文明所征服;虽有政治上分裂的短暂时期,但国家统一始终占据主

16、流。经济上,封建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臣纲常伦理,维系着思想的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可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示例3: 观点:科举制度为封建政治的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证: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有助于社会稳定。科举制有利于维系思想上的统一,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文官政治的基础。它还刺激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维系中国文明的统一和连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观点:中国文明具有现世主义的特点。 论证:政治上,即使是专制皇权,虽然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但皇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法律和儒家传统的制约。文化上,儒家关注现实,希望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以“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来维系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在传统科技上,注重与生产实践直接相关的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