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乡镇机构改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03598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木乡镇机构改革(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是中央和自治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轻农牧民负担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的关键环节,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村牧区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化、加快城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 今年5月,凉城县作为自治区12个旗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之一,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操作过程慎重稳妥,全县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做到了循序渐进,平稳过渡,人心不散,工作不乱,扎实推进,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了机构改革与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截至目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完成3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99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

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80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该县成为自治区进人第五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19个县市之一,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91位,是自治区进入全国基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6个县市之一。合理区划乡镇 有效整合资源 凉城县从2001年撤乡并镇机构改革后,由20个乡镇精简为14个。截至2005年,全县乡镇实有党政领导124名,一般工作人员783名。作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该县按照自治区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政府县长、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抽组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负责具体改革工作。 按照凉城

3、县建设一流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纲要)和“四化三县一循环,富裕和谐进百强”战略构想,县委、政府将全县划分为北部煤炭运输和餐饮服务带、南部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集群带、中部环岱海旅游三个经济发展带。在乡镇区划设置中,充分考虑各乡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将区划设置统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三个区域带中,着眼于开发经济资源,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如撤并原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10个村委会设为岱海镇,将环岱海文化遗址群和岱海湖、温泉、卧佛山等旅游景点全部纳入区划之中,一方面努力打造高原环湖文化旅游城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东扩南进,强化建制镇的集聚、辐射

4、和拉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全县由14个乡镇设置为5镇2乡,通过“公推公选”与干部考察、短期目标考核相结合,最终确定任用了14名乡镇党政正职,配备了37名乡镇党政副职,乡镇领导配备后精减了48.4%,改革后乡镇行政定编240人,比原编制300名精简20%;事业定编220名,比原编300精简36%,加上三站编制,行政事业一般人员定编523,比原有人数783名精简近40%。转变乡镇职能 增强服务功能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促进乡镇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转为“责任玫府”,“管理政府”转为“服务政府”,“人治政府”转为“法

5、治政府”,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该县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各乡镇由过去平均12个精简为行政“三办”,即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事业“五站一所”,即农业综合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科技信息服务站、林业工作站、畜牧兽医站、国土资源所。内设机构减少62%,而服务功能却明显增强。今年以来,按照县委要求并结合乡镇职能转变,各乡镇为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牵头,深入各村组引导组织专业生产,帮助成立农副产品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日前,全县共成立专业协会39个,秋季以来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6800吨,人

6、均增收200多元。同时,各乡镇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适用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80多期(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乡镇干部4800多人(次),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80%的乡镇干部能积极主动参加培训,乡镇干部们纷纷说:“机构改革了,职能转变了,不学点服务群众的真本事就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强化班子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去年,该县公开选拔74名科级领导干部,搭建起了公开选用领导干部的竞争平台,营造了“赛场选马”的干部选拔环境,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机制。今年7月,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该县聘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试中心公开选拔乡镇计生站站长和中心校长及部分中学校长。随着改革的深入,10月20日,按照“

7、公推公选”办法,由县委委员、县直单位、乡镇主要领导民主推荐了7名乡镇党委书记和7名乡镇长;10月27日,再次通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试中心,对乡镇54名副职组织笔试、面试,选拔了37名乡镇党政副职无论是公推公选还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该县始终坚持以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为标准,以“公推公选”结果、“公开选拔”考试结果干部考察结果和短期目标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并且张榜和在媒体上公布,“阳光操作”进一步增强了透明度,有效遏制了“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乡镇机构改革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7.6岁,文化程度全达到大专以上,执政能力明显增强。积极稳妥推进 以人为本操作 乡镇机构改革的人员分

8、流直接关系到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也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 凉城县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和谐稳定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建立“预警机制”,把工作重心下移,把解决矛盾关口前移,充分调查研究针对问题确定症结,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各乡镇结合第二批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改革的内涵实质,从战略高度领会乡镇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积极面对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全部过程进行“阳光操作”,通过公开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开展平等竞争,尽可能避免矛盾的产生;开展“人性化安置”。针对每个人的工作实际情况,提供带薪学习培训、带薪下派工作、按比例计发工

9、资离岗、提前退休等多种形式的安置方法并且把最低生活补助提高到80%包底,确保分流人员必要的生活费用,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按照分步实施的工作安排,目前,各乡镇正在开展一般工作人员的竞争上岗工作。促进经济提速 有效减负增收针对改革可能带来的人心浮动、工作混乱等局面,按照“预警机制”的要求,县里制定了短期目标考评办法,每月定期分阶段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干部到岗、出勤、履行职务、工作努力创新等情况。县委在5月份改革开始之时就宣布把短期目标考核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乡镇掀起了“比、学、赶、超”等工作热潮,把精力花在了创

10、业上,把思想集中在工作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现在,乡镇完成财政收入3727万元,同比增长260%。乡镇机构改革带来了四个“由多变少”的现状,即乡镇数量由多变少,内设机构由多变少,领导职位由多变少,工作人员由多变少。随之也带来了公用经费、人员工资的节约,仅此两项,全县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180多万元。此外,改革后,乡镇普遍成为大乡大镇,可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上项目,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减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2001年撤乡并镇后,原东十号小乡并入厢黄地乡,撤并后,厢黄地把大部分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了原十号境内,使原本致富无门的农民通过这一项工程,

11、年人均增收1800多元,加上种草养畜,人均收入2400多元,走上了致富之路。经过全县上下广泛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半年多时间的探索实践,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文/刘俊平)岱海镇 岱海镇成立于2005年11月,因乡镇机构改革由原来的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的10个村委会合并而成,三苏木除园子沟和兵坝营于2009年4月29日又划归岱海旅游区办事处。岱海镇是凉城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的中心镇之一。位于凉城县中部,东接麦胡图镇,西与永兴镇,蛮汉镇毗连,北倚洞金山脉与卓资山县接壤,南临岱海水域并与六苏木镇相连,镇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12、投资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全镇总土地面积368平方公里,东西长25公里,南北相距30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6%,辖15个村委会,9个居民委员会,有107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9606户,人口67862人,其中农业户7865户,人口2891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0.4%,非农业户11741户,人口3894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9.6%,全镇少数民族16个,人口4241人,占总人口的0.053%,其中蒙古族524人,满族769人,回族199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和谐相处,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全镇现有在职职

13、工干部214人,离退休干部63人,离岗退养4人,在职行政干部62人,事业干部152人,有党(总)支部4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8个,乡直机关支部13个,社区党总支部9个,非公有制经济支部7个,全镇现有党员1176名,其中农民党员370名,流动党员235名。岱海镇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 ,年降水量350mm450mm,年日照时数为3026,有效积温2500C,无霜期一般为125天左右,全年有3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温暖期与作物生长期相吻合。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呈不规则的“菱”形,北面山区紧靠洞金山山脉,南部滩区紧临岱海滩岸边,全镇山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

14、的61.4%,滩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39.6%,现有耕地10.5万亩,其中水浇地4.15万亩,旱坡地10.25万亩。森林面积13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37%以上,其中,天然林面积7.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人工造林7.4万亩,摸拟飞播造林0.6万亩,退耕还林种树种草面积6.34万亩,全镇现有农防林4.1万亩,果园面积2178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一步加大。境内交通便利,道路纵横交错,呼阳、凉左、集凉、麦凉等六条公路穿镇而过,有乡级公路114公里,村级公路4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全镇现有机电井573眼,筒井509眼,截伏流工程16座,修防渗区

15、36000米,山区一线90%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全镇共建日光温室大棚610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近一步加大。建沼气池218座,建节水灌溉工程一处6000亩,埋设低压管道7600米。以农区畜牧业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奶牛、寒羊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规模进一步扩大,牲畜总头数达到13.9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7737头,进站奶牛4941头,有奶站47座,建奶牛养殖园区7处,寒羊达到6.9万只,其中基础母寒羊5.3万只,优质种公羊91只,建寒羊养殖园2处。建多寒杂交改良16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镇招商项目13个,引资额达到1.4亿元,初步形成圪臭沟高载能工业园区、西厢经济建设开发区、西

16、厢粮食贩运园区为体系的工业、流通园区。全镇现有工商企业22家,私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4500户,各类企业产值达到2.1亿元,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五横、五纵、两环”、四大出口的镇城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投资1.3亿元,修建街心公园一处,完成岱海植物园改造工程一处,完成呼阳路东面出口延伸1500米以及青林、胜利路的东扩工程,铺设排洪管道7210延长米,硬化人行道85700平方米,栽植路旁风景树1200株,新上路灯594盏,维修旧灯200多盏,新建公厕20座,维建公厕30座,使市镇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共有8所中心小学,8个教学点,86个教学班,2160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96名,其中民办教师2名,专任教师学历人数符合规定要求的比例为100%,全镇校舍建筑面积为1.56万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