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 编制工作简况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自治区市场监督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市监标准字〔2019〕170号)文件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出的《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负责标准的起草工作主要起草人有徐利敏、胡俊、赵远征、贾瑞芳、郭景山、张俊、谢锐、韩志刚、郝文胜、郭斌煜、李振二、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马铃薯枯萎病是主要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土传维管束病害,在我国的各个马铃薯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分布广泛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大,连作重茬现象越来越严重,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其中尤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马铃薯主产区发生严重对于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目前国内仍以传统化学农药防治为主,防治效果不理想,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严重失衡,使病害发生更趋严重利用健康植株,改良土壤结合化学防控等措施进行马铃薯的综合防控,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和营养,保持土壤微生态的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国内外对于马铃薯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报道较少,且技术不够完善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对马铃薯枯萎病的单项防治技术研究,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基本要求,将各个生产环节的防治措施进行集成,通过田间试验,对比防控效果,形成一套规范的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三、 主要起草过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马铃薯病虫草害创新团队在院创新基金的资助下,对马铃薯枯萎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已经在马铃薯枯萎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在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规律、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本标准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组织标准起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统一领导,明确职责标准以各项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当地种植区病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起草了《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标准起草组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的编写格式、结构和表述规则撰写标准初稿,并征求了我区马铃薯相关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起草小组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地方标准送审稿四、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本标准的制定以实用、科学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不违背现行的法律、法规;参照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7980.113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 884 生物有机肥国家行业标准、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等标准,结合实际研究结果,针对本区马铃薯枯萎病的综合防控进行制定。
五、 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的选地整地、种薯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防治技术、杀秧、收获、贮藏等栽培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种植区该标准中关于种薯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及防治措施的执行均以翔实可靠的实践结果和理论为依据我们在马铃薯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试验研究:1、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2016年-2017年采集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疑似马铃薯枯萎病的病株茎杆或根部417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分离得到镰刀菌94份镰刀菌,包括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古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芳香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利用上述菌株,在马铃薯康尼贝克品种的植株上,利用灌根接种孢子液的方法做病原菌回接鉴定,植株具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枯萎的病症,再次分离得到原菌株,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镰刀菌为致病菌2.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尖孢镰刀菌的田间抗性测定对37份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抗性进行田间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马铃薯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其中高感品种7份,中感品种11份,中抗品种10份,高抗品种9份。
而采用灌根接种法接种病原菌的室内鉴定结果显示,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马铃薯品种的16.22%,高感品种12份,占供试马铃薯品种的32.43%两种方法均测定为高感品种有6份,中感品种4份,中抗以上品种12份,中薯14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21号和冀张8号在田间和室内接种鉴定下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3.室内接种对枯萎病的抗性表现经过室内接种处理的37份马铃薯品种中,鉴定为高抗的品种有中薯14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21号、冀张8号和康尼贝克,占供试马铃薯品种的16.22%表现为中感和高感的品种有19份,占供试品种的51.35%,其余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2.43%供试的37份马铃薯品种中,品种中薯18的病情指数最低仅为3.75,品种中薯12号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6.25,其余供试马铃薯品种的病情指数介于二者之间4.马铃薯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处理进行初侵染来源测定试验,设置不同肥料处理测定其与发病关系对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栽培方式处理测定其与发病关系对产量的影响4.1 主要初侵染来源结果表明,盆栽试验马铃薯苗期均未表现症状开花后 2~3周内,病株下部叶片开始表现萎蔫下垂,植株逐渐萎蔫枯死;剖开根茎部检测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收获期检测块茎带菌情况的结果见下表。
由下表可知,对照处理未见发病,而土壤接菌处理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均高于带病种薯处理,分别高出 25.0%、40.3%、49.9%,说明土壤带菌的发病程度高于种薯带菌的程度由此可知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是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薯带菌也不容忽视,病种薯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害发生 4.2 不同肥料处理与发病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说明施肥处理可延缓或推迟植株发病,不同施肥处理对枯萎病的发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延缓效果总结可得出肥料处理对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是:尿素处理 > 碳酸氢盐类处理 ≥ 马铃薯专用肥处理4.3 不同栽培方式与发病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与发病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分析可知,覆膜栽培中, M-L处理的植株萎蔫率和病薯率分别为31.0%、50.0%,显著低于M处理的48.0%和65.5%;起垄处理中,M-L处理的植株萎蔫率与L处理的萎蔫率33.3%无显著差异,但病薯率显著低于L处理的75.0%;与CK处理的萎蔫率40%、病薯率63.8%相比,M-L处理均比CK显著偏低,而M单独处理的植株萎蔫率48.0%、L单独处理病薯率75.0%,均显著高于CK处理;M、L、M-L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684、1639、1619 kg,均显著高于CK处理产量1489 kg /667 m2,说明3种栽培方式都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而植株萎蔫率及病薯率越低越有利于马铃薯田间生产,能够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因此综合考虑可采用M-L处理作为田间栽培方式。
5.克菌丹等6种药剂对马铃薯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室内分离得到的镰刀菌我们发现,尖孢镰刀菌为优势菌种2017年收集了克菌丹、甲基托布津、劲护(氰烯菌酯悬浮剂)、噁霉·福美双、噁霉灵、甲霜噁霉灵六种药剂,在实验室内测定这些药剂对马铃薯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经实验比较,劲护(氰烯菌酯)对马铃薯尖孢镰刀菌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值为0.0175mg/L,其次为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0.1001mg/L,噁霉·福美双对马铃薯尖孢镰刀菌抑制的EC50值为0.4166mg/L,药剂抑制浓度较高其余药剂对马铃薯尖胞镰刀菌的半抑制浓度比较相近6.马铃薯枯萎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地设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旱作试验站,供试药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马铃薯枯萎病,出苗期、出苗率正常,表明对作物无不良影响、使用安全,也未发现药剂对其它病虫害及其它生物有影响对供试药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防效方差分析表明:高剂量处理与对照药剂绿亨10号处理间无差异,而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中剂量处理与对照药剂30%噁霉灵水剂处理无差异,而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低剂量处理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从枯萎病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考虑,建议使用60毫升/亩防治马铃薯枯萎病使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时,在开沟播种前,将配制好的药液喷淋在垄沟的土壤上,使土壤都沾上药液,然后覆土苗后团株期、初花期分别茎叶喷雾一次,施药进行三次,使用量为有效成份量:270克/公顷,即制剂量60毫升/亩供试药剂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出苗期、出苗率正常,表明对作物无不良影响、使用安全,也未发现药剂对其它病虫害及其它生物有影响供试药剂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2000、1:1500和1:1000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防效分别为53.5 %、58.0%和61.4%,比空白对照分别增产3.7%、8.4%和10.2%对供试药剂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防效方差分析表明:高剂量处理与中剂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中剂量处理与高剂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低剂量处理与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从枯萎病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考虑,建议使用药种比1:1000防治马铃薯枯萎病使用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时,在开沟播种前一天按试验剂量进行拌种,拌种时要均匀。
使用剂量为有效成份量:270克/公顷,即制剂量药种比1:10007.有机肥(坤益健)和北农13号大区防控马铃薯枯萎病田间试验试验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旱作试验站进行,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北农13悬浮种衣剂药剂包衣后对马铃薯枯萎病防控效果可达60.6%在不进行其它任何处理的前提下,每亩增施160kg坤益健腐熟蛋白生物有机肥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病程度,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发病程度减少7.5个百分点,防治效果达36.9%,证明了有机肥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改良和活化土壤,降低枯萎病病的发病程度8.生防菌与有机肥联用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及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将生防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经田间试验,明确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较好地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土壤中真菌数量明显下降,细菌与放线菌数量上升;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生防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抑制病原菌,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制定过程征求了相关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无任何重大意见分歧。
若审定过程中出现需要修订完善的部分,需由起草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七、采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本标准是依据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未见国内外同类标准八、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无九、标准草稿征求意见情况汇总表序号意见提出单位/专家采纳不采纳(说明原因)1标准5.1,内容建议修改为“一般选择四月中下旬至五月上旬,10㎝土壤温度稳定于8℃~12℃时进行播种,……”内蒙古农业大学周洪友 教授采纳2标准7.1,建议修改为“使用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0.1%进行拌种,每100kg种薯加水1.0L,……”内蒙古农业大学周洪友 教授采纳3药剂防治部分中的湿拌、干拌、沟施用药种类应选2-3,一种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