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01594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学案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2苏武传 学案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例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坚守自己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有许多时候“折”得不当,放弃机会,即使只有一次也意味着永远地失去。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选择。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有时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水是柔韧的,经过了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

2、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追求的高处1字音辨识栘中(y)旄节(mo)缑王(u)煴火(yn) 浞野侯(zhu) 弹劾(h)斧钺(yu) 阏氏(yn)(zh) 且鞮侯(j)(d)於靬王(w)(jin)2通假举要(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

3、“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6)请毕今日之(“”通“欢”)(7)因泣下霑衿(“霑”同“沾”,“衿”同“襟”)(8)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3一词多义(1)会(2)当(3)使(4)及(5)始(6)发(7)因(8)以4古今异义(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且陛下春秋高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4、春季和秋季)。(5)武等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副词,其实。(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指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7)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5词类活用(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扛(8)因泣下霑衿(动词作名词)眼泪(9)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5、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16)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赞美(17)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文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名词后跟“者”结构)译文:(

6、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4)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5)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谁”)译文:你还又为谁守节呢?(6)见犯乃死。(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译文: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7)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译文: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的编纂者班固班固(3292),宇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

7、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

8、年、前11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二十九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赅密”(史通六家),则是

9、其特色。史书体例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代表作:资治通鉴。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战国策。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4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关于“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

10、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后,二十四史便取得了“正统”史书地位。三国时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后来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王朝的史书合称。“十史”和前面“三史”合称“十三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

11、称“二十四史”。段解: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段解:张胜参与虞常等人的谋反失败,苏武为不受悔辱,试图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时汉连伐胡”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这一句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汉和匈奴之间战事不断,关系复杂、紧张,虽有缓和迹象,但在这种情形下出使匈奴有很大的危险性。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且鞮侯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遣送被扣留的使臣。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但苏武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埋下了伏笔,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写缑王、虞常谋反,有何

12、用意?提示:缑王、虞常谋反,苏武在此时出使匈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虞常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是不是真正的忠于汉朝?提示:虞常准备刺杀卫律,他的出发点只是“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因此,他并不是真正的忠于汉朝。张胜作为副使,有事不向苏武汇报,并私下支持叛乱,你认为他的做法可取吗?提示:这种做法不可取。从国家关系上说,其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苏武受牵连也在情理之中了。张胜此举,反映了他什么特点?提示:“恐”而“语”,再现张胜寡智少谋。苏武此举蕴涵了哪些信息?提示:苏武因觉得自己对不起汉朝而想自杀,可见“汉朝”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很重要。他的自杀

13、,是要以死报国。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并劝阻张胜的错事是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是二负国。这表现了苏武把汉朝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作者写苏武的引刀自刺行为有什么作用?提示:这一行为不仅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衬托了苏武的节操。作者写张胜的“请降”,苏武的“不动”有何作用?作者:苏武据理力争,不失节;面对威胁,岿然不动,不惧怕。苏武的不亢不卑、视死如归、与投降的张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段解:卫津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苏武投降,苏武正义凛然地怒斥他。段解: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迫其投降,但苏武在九死一生的环境中仍不忘维护国家尊严。,卫律的“威吓”伎俩失败,又使出了“利诱”的手段。苏武的反应如何?提示:面对利诱,苏武嗤之以鼻,可谓“富贵不能淫”。单于的这种心态说明了什么?提示:单于的这种心态是对苏武忠贞不屈的人格价值的认可。因而苏武越是不投降,单于就越想使他投降。匈奴企图用恶劣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苏武的表现如何?提示: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凭借对汉朝的一颗忠心,他顽强地求生,不改志节。苏武在北海牧羊,“杖汉节”“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