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9869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讲义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层含义表明,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清一色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按劳分配。对于这种观念必须更新和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否定和排斥,而必须学习和借鉴。 第二层含义

2、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我国的一切事业的建设都要立足于这个现实,不能超越。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不需要经历初级阶段而直接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进程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历史上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起点各不相同,建设进程也不相同。有些国家可以不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如前苏联,但我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 鸦片战

3、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没有按照社会的演变规律:由封建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逐步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既有封建生产关系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政治上,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 基于这种国情,我党从实际出发把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阶段应该是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底薄。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我国过早的结束了这一过程,提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4、进行改造,实际过程过快过急。结果建立了清一色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按劳分配。这种超前的生产关系反而阻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据在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过早的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过快过急。 根据我国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限上可能会有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少数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从全国看,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初级阶段的时间还会比较长。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

5、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薄弱的经济基础,但其终点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使社会主义进程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种道路。在实践上,它是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比较低,而且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人口众多导致我国人均经济一直处于世界后列。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慢,水平低

6、。在我国众多的部门和行业之间,生产力水平同样有很大差异,既有高科技部门也有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等基础产业部门。生产力水平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较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传统的清一色的公有制不能充分有效的动员、利用全部资源,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多种所有制才能有效的利用一切资源,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必须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按生

7、产要素分配包括:资本收入、技术收入、土地使用权收入、信息收入、经营才能收入、风险收入、垄断和天赋收入。 四、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经济还占很大比重,国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加之过去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所以我国形成了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总体上看是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因此,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每一个社会众多的矛盾中,必然有一对主要矛盾。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8、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心。这是因为:第一、 发展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的根本手段。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应该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需要为依据来确定和调整,其正确与否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第一节 所

9、有制结构的内涵和依据一、 所有制结构的内涵(一)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通常人们把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统称为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从本质说,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 (二)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评价所有制结构

10、优劣的标准 评价一种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唯一的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城市剥夺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剥夺了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这次所有制变革,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1953年至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一

11、时期,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赎买政策,把民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逐步改造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时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把个体私有制经济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从此,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 这一时期的变革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也较好,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形式过于简单的缺点,同时使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公有制单一化的趋势。 (三)1958年至1978年,“大跃进”、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削弱集体所有制经济,取消个体所有制经济,转变为基本上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12、 这一时期的变革总的方面和效果看是不成功的。严重挫伤了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使市场供应不足,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时期 这一阶段我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从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了党的所有制政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已逐步取消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层次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形成的依据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的客观依据 首先,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机构

13、的状况决定的。 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再次,是由我国其他经济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总体特点。 从质的规定性看,这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从量的规定性看,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及其改革 一、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反映并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形式。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

1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决定性条件。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总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如何科学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的,应该看它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例和所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是否占优势。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不仅要有量的标准,还要有质的标准。 第三、公有制不能局限于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 二、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1、全民所有制

15、经济 特点:第一、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所有;第二、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第三、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拥有生产资料。 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2、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二)公有制经济的其他实现形式1、股份制经济一般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的一种企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是出资人各方共同出资,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负责。股份制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资本总额划分为若干等额的股份,由出资人认购,成为公司的股东。股票可以转让或者抵押。股份制具有许多特点和优势:第一、产权清晰。权利机构:股东大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经营机构:经理班子。第二、实物资产与价值资产分离。第三、实行有限责任。2、股份合作制经济职工共同出资入股,职工既联合劳动,按劳分配,又联合投资,按资分红,利益共享,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