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499237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2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知识(2009.07) 97 新 闻 摄 影 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 宋红梅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多家知名报纸采用的 反映这次骇人灾情的照片,是一位中年男人,从一幢 歪斜跨塌的楼房中跑出来的情景:尘烟弥漫,他浑身 满布灰土,懵懂、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神宣泄着对突 然而至的大地震的惊恐和无奈,身后废墟一片,地震 的伤害清晰可见当天新华社发布了数十张反映灾 情的照片,这幅表现手法平实,注重人物在事件环境 中的情感交待、没有渲染哀号、血腥、死亡,渗透着 以人为主体反映灾情、让读者知情的图片,被各家媒 体采用得最多。我想,要是在以前,我们可能看到的 是,一个老妇人搂着死去的亲人恸哭的照

2、片吧。这不 由让人感受到我们的媒体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新 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人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 永恒关注的主体。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对人生命的尊 重、情感的尊重是一种境界。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 的人道精神传统:忠恕、兼爱、宽容、至德,都体现 出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人文关怀的核心本质是尊重 人,其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以提供信息、传播知 识、传承文化、引领舆论、丰富生活等为目的的大众 媒体,就是要在新闻事件的传播活动中体现和弘扬人 文关怀精神,崇尚生命价值,尊重人的情感,体现人 爱道义,担当好时代和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以利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以战争、恐怖事件、

3、自然灾害为代表的突发 性事件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摄影报道中,残杀、血腥、 死亡、哀痛的定格场面往往很能吸引眼球,虽然在一 定程度让受众了解了事态的发展,但这种过分特写、 强力渲染的画面会带来对人的生命权的淡然和漠视, 带来受害人和家属心灵的更加伤害。这种传播也会干 扰受众正常的认知系统,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会摧毁人 的积极心态,转换人的审视角度,形成猎奇、窥私心 理,最终破坏社会整体和谐的心理结构。 有摄影前辈认为,悲剧摄影对不幸事件信息的传 播,是基于人类生存的清醒、自觉的态度。喜事令人 振奋鼓舞,而忧事使人警惕清醒。新闻照片用纪录形 象向社会公布悲剧,把忧的信息传播于众,旨在引起 社会的普遍关注,

4、从而形成一种注意与解决的气氛, 使人类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形成“感同身受”、“命运 关联”的心理。这体现着新闻摄影的责任感。灾难新 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 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种事例很多。美国纽约时报获得第86届普 利策新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叫人 文关怀。这是一张关于9.11事件的照片,照片上只有一 套茶具,这套茶具放在离世贸大楼南楼不远的威廉森 家中,上面覆满了因世贸大楼倒塌而散发出的厚厚尘 埃。一点也不血腥,没有半点惨状,但它给读者的感受 仍然相当震撼,这也是它获奖的最大理由。值得一提 的是,纽约时报刊发此照片的时候,手中还有一张 “更

5、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场照片可供选择:世贸大楼倒 塌瞬间,很多人从大楼上纷纷坠落。但是考虑到读者的 感受,这张照片最后被纽约时报弃用。 话题再回到在汶川地震灾难上,直接受害面积达 10万平方公里,遇难及失踪人数达8万余人,劫后余 生的众多群众很难抹去心灵的阴影,前去现场采访的 许多记者亲眼目睹惊涑、惨烈的死伤场面,回来后很 长一段时间也在调适情绪、恢复平静。尽管这样直面 死亡和伤痛,但是,从新华社到各个媒体播发的新闻 照片中,基本上都是含蓄、委婉表达伤残和死亡,赞 镜头中的人文担当 新闻知识(2009.07) 98 新 闻 摄 影 美人性光辉,感叹生命顽强,传递人间大爱。报道惨 状不刻画惨状,不渲

6、染血腥,不夸张无奈,而是传播 了大灾大难面前的真善美,激发了空前的凝聚力量, 掀起了一阵阵的爱国热潮汶川地震的报道显示出 了媒体的力量,新闻摄影采访报道的视觉在转换,技 能在成熟。 不知大家对这幅照片是否记忆犹新:灾后潮湿的 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背着17岁的儿子的遗体回家。 儿子的头用被单蒙着,身体和父亲绑在一起。父亲步 履坚毅,路上救援人员匆匆而过,似乎没有什么人留 意这对父子每每凝神定气端详这幅照片,顿觉悲 怆不已,但同时又传递出更多更好的信息。出自中国 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之手的这幅照片,传递给我们 的是灾难的无情、父爱的深沉和灾民的坚强。 还有那只攥着笔的女生的手。血渍、灰尘和紧握 的

7、笔,画面简单,让读者思绪万千。一个花一样的生 命凋谢了,一个爱学习的女生怀着她的美好梦想离开 了这个万般留恋的世界 “最酷的举吊瓶动作”是网友们给这位男生送 的:废墟上,一位男学生举着输液瓶挽救同学的生 命。同学还没有被挖出来,紧紧压在楼板下,他就这 么举着,站了几个小时。网友们把美好的赞叹送给了 这位心存友爱的小伙子,因为他让我们感到了友善、 情谊和担当。 还有救援人员在映秀镇小学从废墟中挖出来并 排放整齐的几十只书包,诉说着书包的小主人们罹难 的痛楚;一些摄影记者敏锐地发现在岌岌可危的房屋 中,停滞的时钟,停留在下午2点28分的位置;在四川 什邡,救援人员救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从废墟中救出

8、一只小狗;震后一家人重聚,母亲抱着儿子的遗像照 全家福;洛水镇李冰村的一个山岗上,埋葬了108位学 生的青春,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砖头,没有名字, 只有编号。 这种尊种真实又尊重对象的表现手法,传递了信 息,又最小限度地产生伤害;尽量做到局部真实与总 体真实一致,同样能使受众对灾难的整体情况有清晰 的感知。 在汶川地震采访中,也有个别只看重职业本身 的需要,忽视了人文关怀的媒体人。地震中,河南消 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什邡市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 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 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 卞刚芬。但是,在救援现场,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 出

9、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 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 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新闻时效 与生命的时效瞬间对立,究竟哪个“争分夺秒”?! 还有彭州的女民警蒋敏,在地震来临的瞬间痛失10位 亲人,这位女民警仍战斗在抗灾一线,很多记者对 她穷追不舍,问感想,问心情,“逼”得她一次次流 泪。记者们可能抢到上版面的照片,却忽视了关爱和 敬重。 人文关怀是新闻摄影职业道德底蕴。摄影记者身 临现场,他就是现场的一员,他就是现场氛围。现场 需要救援,他就不能干扰救援;现场需要安全,他就 不能制造不安全,病残的人需要平静,他就不能破坏 平静。必要的时候,还应

10、当首先是抢救者而不是摄影 者。在这些前提下,拍摄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才能 体现人文关怀,做到真实有角度,报道有选择。这真 是一个很高的技能要求,很高的思想境界。 “咔嚓”一声,记者的新闻良知已在镜中。汶川 大地震的伤痛已开始平淡了许多,但这次灾难中的新 闻摄影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值得我们长久回望和提升。 (作者系陕西日报新闻摄影部主任记者) (上接第42页)华、排行榜等等栏目,扩大踢球 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目前,虽然这一模式没有直 接赢利,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它必将成为踢球者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之一,对 促进踢球者E-Paper、纸质杂志和网络广告的销 售等等会产生强烈的后续效应

11、。 (致谢:本文得到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德 国踢球者杂志社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新闻系 全体教师的大力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肖叶飞.世界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闻知识, 2008(9):3. 2 http:/www.ard-werbung.de/_mp/fach/2000407_04.phtml: 2005年1月 24日;2002年是近30年来媒体市场和大众报刊业观察分析数据中最低的一年。 3 www.STAMM.de,2006. 41011 www.IVW.de,2007. 5 Schauerte.转引自Michael Schaffrath,Medien SportM.Ve

12、rlag Hofmann, Schorndorf,2007:199. 6 Siau et al. The Value of Mobile Commerce to CustomersJ.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Workshop on HCI Research in MIS, Washington, D.C., 2004(12): 10-11. 7 Ghosh, A. K, and Swaminatha, T. M, .Software security and privacy risk in mobile E-commer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1(2):51-57. 8 Liang, Ting-Peng and Wei, Chih-Ping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Mobile commer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4(3): 7-17. 9 张雁影.手机报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 J.新闻知识, 2008(11):73. 12 www.kicker.de,2006. (作者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讲师, 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