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8724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远程和短程精确打击的区别.三、侦察打击与军事革命.四、为什么侦察打击能力的扩散会如此缓慢?.五、制导火箭、大炮、迫击炮和导弹普及的动因.六、精确作战的发展趋势.七、资源制约.八、中国在西太不断增强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九、演练和探索性演习.十、在精确打击技术逐步成熟环境中的全球兵力投送.一、前言本论文力图论证非核(或常规)精确弹药及相关传感器和目标定位网络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将如何改变战争模式。由于未来固有的不可预知性,要想预知未来十至二十年的成熟的精确打击方式并非易事。用一句古代阿拉伯谚语来说就是“预测未来的人都是在说谎,即使他说的是实话”。更准确地说,“没

2、有一种运算程序能预知未来无论是未来计算机程序、人类思维过程还是整个宇宙” 。然而,未来的某些部分如人口趋势和经济增长率则比其它方面更容易预测,诺想描述未来成熟精确打击方式的主要特点就必须利用这类更可测的趋势和因素 。所以,当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警告说,“黑天鹅”的出现具有极度影响力的、不可能、不可预知的事件是严重低估了大部分时间和严重高估了剩余时间时,他是对的 。精确武器、先进传感器和目标定位网络在许多国家已经使用。但这些武器系统的广泛使用将如何改变未来战争模式或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则远没有这么简单了。或许,自从1991年冷战结束后,非核(或常规)精确打击最明显的演变特点还没

3、有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普遍预期,对于诸如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而言,“远程精确打击”将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 。发生这种转型的概率是每个人都猜想得到的,但许多美国观察家则认为这种新的战争形式将会快速为很多国家所掌握。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真正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实际上依然是美军的独门绝技。在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方面最有可能赶上美国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发展精确打击能力,包括使用具有机动能力的重返大气层运载火箭和常规弹头的、相当精确的弹道导弹。解放军二炮部队的短程弹道导弹(SRBM)已经对台湾构成了威胁。在未来,二炮部队的中程弹道导弹(MRBM)

4、将会威胁到美国在东亚的前进基地,并且总有一天会对美国位于“第二岛链”、来自日本南部、经过关岛和帕劳驶往印尼东部和澳大利亚的航母构成威胁。此外,中国并不是唯一发展精确打击能力的国家。2012年普京在竞选总统时说道,俄罗斯在这一领域赶上美国的前景良好,并发誓俄罗斯必将达到目的 。而且,伊朗和其它美国的潜在对手也在不同程度地发展精确打击能力。但是,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来只有美国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对远距离战区实施侦察打击。二、远程和短程精确打击的区别有人认为,时至今日美军几乎仍然是唯一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军队,但也不否认很多国家都具备了短程精确打击能力,即:制导火箭、大炮、迫击炮和导弹(G-RAM

5、M)。但短程精确打击与远程精确打击应如何区分?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精确武器射向或投放到目标的距离来加以区分。不幸的是,先进技术的发展破坏了这种基于目标距离的区分方式。在越战时期,尤其是在“第一阶段后卫行动”(Operation Linebacker I)(1972年5月-12月)期间,无动力激光制导炸弹(LGB)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由于携带这种炸弹的F-4D战斗机大多(78%)是进行俯冲投放,因而极大缩短了激光制导炸弹的投放距离:机组人员必须通过目视来寻找目标,用激光将其照亮,然后由前座飞行员通过机炮瞄准器对准目标投放炸弹 。与此不同的是,在50000英尺高空以1.5马赫的速度飞行的F-

6、22战斗机能在距目标70海里距离外投放小直径炸弹(SDB)。但无论是激光制导炸弹还是小直径炸弹都是无动力炸弹(尽管小直径炸弹装有菱形翼,发射后可伸展开来增加射程)。令人更加混淆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突击破坏者”(Assault Breaker)计划(见图1、图2)由马丁马丽埃塔(Martin Marietta)公司研制的T-16和渥特(Vought)公司研制 T-22导弹在当时也被看成是“远程”或“纵深攻击”弹药。而这两款导弹都达不到小直径炸弹的最大射程 。因此,按照当今普遍认同的概念,从武器发射或投放到目标的距离并不能作为区分短程和远程精确打击的令人满

7、意的标准。区分远程和短程打击的一个好方法是看其是否需要使用近实时的目标定位网络。“突击破坏者”依靠“铺路机”(Pave Mover)MTI/SAR(移动目标指示器/合成孔径雷达)来探测在敌后方“纵深”地带前进的装甲车辆并在几分钟内通过战术导弹投放的制导子弹药来对其实施打击。根据这种区分方式,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的第一晚上F-117攻击巴格达市中心的电信大楼所使用的激光制导炸弹就属于“短程”类炸弹了。毕竟,情报源发现了目标,而且是固定目标;空中任务传令官向F-117下达了任务命令;F-117飞行员用红外线探测和识别系统来定位目标,用激光将其照亮并引导激光制导炸弹飞向瞄准点。换言之,F-117所

8、使用的目标瞄准程序实际上与二战期间美国轰炸机攻击德军和日军时所使用的程序相同。由于制导火箭、大炮、迫击炮和导弹也能不依靠复杂的实时定位网络而攻击美国的海外基地和港口等固定目标,因此它们也属于“短程”类武器弹药。相比之下,MQ-9“死神”无人机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或AGM-114“狱火”导弹来打击躲藏在巴基斯坦的塔利班领袖时则属于“远程”侦察打击范围,因为它要靠远在内华达州的操作员通过卫星通信来进行指挥与控制,即使是激光制导炸弹本身基本上是一种短程制导武器 。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力图将“东风-21”(DF-21)发展成能打击距中国海岸1000多公里的美国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这也属于“远程

9、”精确打击,因为在导弹短暂的飞行过程中需要对目标信息进行更新。因此,与单纯的目标距离相比,能近实时地发现和攻击目标的战斗网络更能以灵活和功能的方式来区分远程和短程精确打击。三、侦察打击和军事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军事权威机构和理论家们认为,新的军事技术尤其是“非核弹高精确制导投放新技术”将在二十世纪末引发一场军事革命(RMA)并将改变战争模式 。苏联的理由源自于他们对这场军事革命将如何影响中欧常规力量平衡的评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苏联就开始发展传统的常规力量(坦克、装甲战车、战术飞机等),到七十年代末,诸如奥加科夫(N. V. Ogarkov)元帅等权威人士认为,来自北约的入侵威胁“已

10、被大大削弱” 。但在未来这一有利局势不会持续太久。美国精确打击能力的发展将使欧洲的力量平衡朝有利于北约的方向发展,使苏联在十年来致力于发展的传统常规力量处于被动地位。问题的核心是苏联军事理论家所说的“侦察打击综合系统”(俄语缩写为“RUK”)。侦察打击综合系统有三个基本元素:精确弹药、具备广泛覆盖能力的先进传感器和近实时响应的自动化指挥与控制系统。前面提到的MQ-9无人机不具备自动作出攻击决定的能力。但需要一个战斗网络来在地球的一边快速作出决定,然后在地球的另一边迅速发动攻击。美国的侦察打击保留了人对攻击决策的监管。但依靠战斗网络就意味着“远程精确打击”和“侦察打击”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义的。图1

11、. 在白沙导弹试验场进行的“突击破坏者”试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军事理论家们开始撰写有关“侦察打击综合系统”可能对未来战争产生影响的文章。远程精确打击系统的纵深打击距离将比“伟大的卫国战争”(即: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时期所使用的系统远十倍,一枚精确武器对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杀伤概率为0.6到0.9 。“侦察打击综合系统”可以“基本上实时”地进行侦察和摧毁 。它们在对付许多目标时其破坏性已经接近低当量核武器。正如奥加科夫元帅在1984年5月所写的,非核摧毁手段的发展,包括从精确弹药到油气炸弹的一切弹药,将有可能极大增加(至少一个数量级)常规武器的杀伤力,在效率方面使它们接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2、。图2. 苏联人描绘的“突击者破坏者”侦察打击综合系统和精确制导子弹药这一观点意味着,在很多情况下常规精确弹药可以代替核武器,从而取得所要求的杀伤力度而又不会产生核武器所具有的附带损害和风险升级 。这一观点并不新鲜。事实上,越战以后美国军事专家就已想到了。1975年出台的“远程研究与发展规划方案” (LRRDPP)最终报告就认为,“近零失误”的常规弹药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代替核武器 。虽然在以后的二十五年里美国官员没有正式采纳这一观点,但美国国防部2001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的新的战略观则明显包含了非核打击能力和核能力 。“远程研究与发展规划方案”较新的技术分析结果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突击

13、破坏者”项目。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于1978年提出“突击破坏者”方案;1982年12月在白沙导弹试验场对使用侦察打击系统来攻击 “华约” 企图攻克西欧防线的苏联“纵深”后续部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苏联对中欧力量平衡的担心在1986年进一步加剧,当时北约军事委员会批准了类似于“突击破坏者”的“后续力量打击”(FOFA)概念。“后续力量打击”的目的是支持北约的常规能力,从而在华约使用常规武器攻击西欧时降低使用核武器来保卫西欧的可能性 。当时苏联的经济正滨临崩溃,其对侦察打击至关重要的数字计算机技术落后美国十年 。因此,1985年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放弃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以拯救失败的苏联经济

14、。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宣布,苏联将从东欧撤军并允许苏联的各卫星国分道扬镳 。1989年10月,苏联承诺的撤军如期进行,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被迫辞职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W. Marshall)于1990年12月命令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Andrew Krepinevich)放下手头上欧洲力量平衡的工作,转而研究苏联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讨论的军事技术革命(MTR)。就在克雷皮内维奇尚未完成军事技术革命评估时,美国的精确打击能力就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

15、开始试用。苏联观察家认为,“控制、通信、侦察、电子战和常规火力投放首次实现了完整结合” 。一些苏联观察家对“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使用的精确弹药和隐身技术的影响分析是正确的。例如,在43天的战斗中F-117的出动架次只占总架次的2%,但命中率却占80% 。此外,美国的战后分析发现,“按每吨弹药摧毁目标数量的比率来算,1吨精确制导弹药可取代12至20吨非制导弹药,并在投放1吨精确制导弹药时可节约35至40吨油料 。更广泛的说,侦察系统、精确弹药和F-117隐形轰炸机的“完美结合”使美军在1991年海湾战争具备了“以极小的伤亡来快速、果断地取得胜利的能力” 。然而,经过更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已具备了侦察打击综合系统的大部分元素,但这些元素并未真正全面组合成能实时发现短暂或时间敏感目标并将其摧毁的侦察打击综合系统。1992年7月,马歇尔的办公室开始流传克雷皮内维奇的“军事技术革命”评估报告。该报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发了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