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8565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1.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 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总称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 和 的阶级根源 ,逐步形成了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首要原则:坚持 ,其法律依据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 ”。重要原则:坚持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 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 的基础。根本原则:坚持 ,这是由 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 的必然要求。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内

2、容(1)含义:在国家 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行使 的制度。(2)内容: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州、 (旗)三级。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 和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内容。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 和现 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 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 基础。(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 。有利于保障 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 事业蓬勃发展。温馨提示(1)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

3、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没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2)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族自治地方虽享有一定充分的自治权,但必须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外交往的唯一主体。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 的自由,又保护 的自由。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 ,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 ,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 活动,抵御 利

4、用宗教进行的渗透。(3)我国宗教坚持 自主 的原则,并支持宗教界在 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4)积极引导宗教与 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5弘扬科学精神(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 的态度对待宗教。(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弘扬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温馨提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鼓励和支持公民信教,因为我国是社

5、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自主测试题1.“历史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这说明,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内容民族平等的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A B C D2.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47个聚居民族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制

6、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A B C D3.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理论强调了()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4“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每当想起旧西藏农奴唱的这首民谣,拉萨北京中学的索朗卓嘎

7、就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确实,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藏族同胞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西藏自治区拥有高度自治权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能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A B C D5. 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可以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设立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宗教界依法从事上述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一规定的出台()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表明政府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促进了宗

8、教公益慈善事业与正常宗教活动的统一更好地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A B C D6. 目前,我国宗教团体总数已达5 500个,各宗教教务活动广泛有序开展,各地恢复或新建了一批宗教活动场所,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总数达14万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率达到98%以上,材料表明()我国积极发展宗教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A B C D7. 风雨一甲子,奋进六十年,60年来,中国佛教协会团结带领全国佛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庄严国土,弘法利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

9、一,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这表明我国()宗教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宗教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宗教事业发展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A B C D8. 某同学为一次政治讨论课准备了一些材料,内容涉及民主党派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协商、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居民委员会邀请居民代表对社区事务提出建议。据此推断,该次政治课要讨论的主题是我国的()A政党制度 B根本政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基本政治制度9.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下列选项中,对两者关系认识正

10、确的是()两者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两者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国家法律依靠党的政策实施党的政策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A B C D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的坚定不移地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者分别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根本保障和行动指南 A B C D11. 有学者这样形容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11、方向盘”,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驾驶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强大的“发动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两条“快车道”,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这集中表明,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A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12. 国家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例如: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政策倾斜;保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的相应比例;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饮食、年节等方

12、面的习俗。其中体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是()A B C D13.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立法权和司法权 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14. 目前,新疆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约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多人。西藏有佛教活动场所1 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僧俗信教群众每年组织和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各族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各民族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信仰具有相同的阶级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