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8529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思考2014年09月28日 16:07:33星期日来源:中国张掖网 聂斌 王清忠 (张掖市林业局 ) 摘 要:祁连山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对保障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黑河全流域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保护治理,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气候变暖、人为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祁连山冰川退缩、草场退化、荒漠化扩展等生态问题依旧突出。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提出思考及对策。 关键词:祁连山 生态保护与建设 思考 祁连山是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的巨大山系,分布有丰

2、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现有大小冰川2859条,冰储量811.2亿立方米,祁连山北麓形成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和56条大小支流,灌溉了河西走廊和内蒙额济纳旗的70万公顷农田、110万公顷林地和800万公顷草场,保障了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跨张掖、武威、金昌3市及中牧山丹马场,总面积265.3万公顷。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面积199.7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3%,不仅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核心区,也是发源于祁连山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主要径流形成区,地理

3、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对保障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黑河全流域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祁连山张掖段生态治理现状 长期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资源禀赋,坚持“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上游涵养水源、中游节约用水、下游恢复生态”和“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思路,构建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黑河湿地保护和

4、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体系,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使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张掖段森林、湿地、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3年底,天然林面积达到510万亩,占张掖市森林总面积的62.2%;林木蓄积量达到1337万立方米,占张掖市林木总蓄积量的85.8%;山区湿地面积250万亩,占张掖市湿地总面积的79%。 二、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多年的保护治理,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气候变暖、人为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突出表现在: (一)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据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组

5、研究,近500年来,祁连山雪线由3800m上升到现在的4000m以上。据甘肃省气象局监测,近年来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m至6.5m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m至22.5m。根据专家预测,祁连山雪线还会继续升高,将由2000年的4400m至5100m上升到4900m至5600m;冰川冰面将继续减薄,冰川的萎缩态势也将继续。 (二)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由于祁连山林草畜矛盾突出,草原超载量达到30%至60%,草场退化面积达1929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50%,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38%,天然草原产草量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40%。据肃南县2009年草原监测数据显示,肃南

6、县草场退化面积达44.4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6%;荒漠化草原类、典型草原类、高寒草甸类草原产草量分别为38.9公斤/亩、50.02公斤/亩、37.8公斤/亩。比2000年下降了1.54%、25.85%、12.7%。 (三)人为干扰,荒漠化扩展。由于祁连山区因坡地开垦和草地超载放牧严重,一些区域开矿破坏河道和表层地质结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荒漠化面积扩展。据甘肃省荒漠化监测中心2009年监测表明,祁连山北坡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15.8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321.9万公顷的67.4%。黑河上游肃南县浅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 万公顷,其中重度面积7.7万公顷,极重度面积2.5万公顷。

7、(四)物种减少,病虫害蔓延。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退化和山区径流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变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青海云杉林每年发生病虫害3.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0.6,严重地段部分林木成片枯黄或趋于死亡。 (五)生态治理缺乏重大项目支撑。长期以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仅依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常规项目,缺乏国家综合性大项目支撑,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投入有限、资金短缺,诸多长期性、根本性的保护治理措施难以实施,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环境承载力难以有效提升。 三、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

8、的对策 深入分析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客观主因是气候影响,深层次原因是区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人为活动频繁,干扰破坏严重,过度依赖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区内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特别是山区农林牧交错分布,农田侵蚀林草地,牧场占据林地,超载放牧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生活方式落后,对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据统计,祁连山区张掖段目前实际载畜量已达217.37万羊单位(理论载畜量161.15万羊单位),超载35,造成山区近200万亩灌木林退化为灌丛草地,草场退化面积达1929万亩,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38%,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加强祁连

9、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提出以下思考及对策。 (一)基本思路 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关乎构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大局,而且直接关系河西绿洲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是我市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倘若只是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付诸于规划的工程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人为干预生态系统,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深层次考虑,认真研究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和人为因素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性影响,就我们张掖市而言,加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10、,注重实际,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小康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统筹解决相结合,大力推动草场集约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加快推进山区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变,切实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全面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核心理念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要求是减少人为干扰,促进生态系统功能自然修复;根本出路是转型生产方式、转变生活

11、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生态退化。 2.联系实际,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关键环节是解决农牧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采取山里问题山外解决的方式,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以外谋划山区的集约发展和转型发展,扶持发展舍饲圈养、文化旅游、玉石产业、马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产业转移、置换身份、扶持就业、集中定居等途径,统筹推进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切实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 3.注重实效,实现小康建设与扶贫攻坚互动推进。坚持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扶贫开发,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小康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农区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积极

12、探索牧区草场由家庭个体经营的小牧场,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大牧场转型的有效途径,促进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4.统筹兼顾,协调解决当前问题和长远问题。正确处理当前生态保护与长远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发展解决当前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培育发展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变,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减轻人为活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综合治理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我市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秉承“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生态

13、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宜居宜游首位产业,为协调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探索了有效途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1.思想认识基础。随着生态张掖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同时,由于祁连山区农牧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偏远、封闭的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居住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渴望走出大山、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为开展产业转移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2.人力资源基础。肃南县作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现有人口33198人,其中分布在祁连山核心区、缓冲区内从事农牧

14、业生产的8300多户2.4万人,其中劳动力145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4078人,其它为学生或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转移。按照国家公益林管护标准测算,还需要补充部分生态管护人员;结合现有农牧业生产基础,一部分人员可以通过家庭农牧场等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具备歌舞特长、骑射技能和玉石资源开采加工技能的专业特长人员,可以通过玉石加工、生态旅游、文化演艺等产业实现就业转移,转变生活方式;其他人员可以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技能,积极参与二、三产业发展。 3.产业发展基础。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批极富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蓬勃兴起,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

15、转型跨越发展。位居中国名玉之列的祁连玉,在我市肃南县分布广泛、储量可观、品种多样、色彩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产业价值,全市已培育加工营销个体经营户600多户,建成面积达2650亩的祁连玉石营销集散地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现已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祁连玉的开采、加工、营销可带动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充分发挥肃南裕固族“马背上民族”的特色,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300亩的马文化产业园,开展赛马、马术表演、骑乘休闲、马匹繁育、马文化展示等活动,可吸纳农牧民就业。同时,正在建设的金张掖大剧院、七一剧团演艺中心等文化旅游发展平台和山水文化旅游公司开拓的旅游文化市场,以及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景区(点),

16、为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发挥特长、参与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也为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保护创新民族文明培育了骨干力量。 4.社会保障基础。近年来,肃南县加快实施游牧民族集中定居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县城修建农牧民定居住房852套,在甘州区肃南民族嘉园修建住房336套,在滨河新区玉水苑修建保障性住房2000套,可集中解决近10000人的定居问题。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0岁以上的4000多名老龄人口,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解决养老问题。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综合治理的途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