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6434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修辞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修辞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汉语修辞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1节 修辞与修辞文本 一、修辞:1、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p1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陈望道首先提出的重要概念。p23、 修辞文本:所谓“修辞文本”,就是特指表达者(说写者)为了特定的交际目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某种特定的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那些言语作品。p3第二节 修辞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修辞学与现代汉语修辞学p4二、修辞学与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p4三、修辞学与逻辑学p5四、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

2、系p5第三节 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p6第2章 现当代修辞学简史第1节 我国现代修辞学研究一、 现代修辞学的形成过程 p7-11 2. 代表著作 (1)郑奠及其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2)杨树达及其中国修辞学 (3)唐钺的修辞格(4)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铨(三)确立阶段 以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为标志。 第3节 我国当代修辞学研究一、当代修辞学出现新局面的原因p1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和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环境。 2.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社论)的发表。 3.语法修辞讲话的连载。从1951年6月7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登载吕叔湘、

3、朱德熙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我国修辞学出现新局面的主要表现(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p112、 三本颇具特色的修辞著作p12 (一)语法修辞讲话(二)修辞概要(3) 现代汉语修辞学四、修辞学研究的新阶段 p13 第三章 语音修辞 第一节 语音与修辞 一、现代汉语语音特点p15 二、汉语语音的修辞功用 p15 语音修辞的功用主要在于能使语言流畅顺口,节奏分明,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第二节 连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的修辞功用 一、连绵词的修辞功用:连绵词是一些不能分解的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就是说,这些词一旦被分开,单个的字都不能表示任何意义。 P15 (二) 连绵词的修辞功用连绵词经常被运用

4、在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效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市文明委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现就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主题的“四创”活动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

5、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6、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7二、叠音词的修辞功用 p16三、象声词的修辞功用:象声词又叫拟声词、摹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P17(二)象声词的修辞功用:象声词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和自然界的距离,使人感到自然轻松亲切第三节 平仄的修辞功用一、平仄相谐p18二、平仄的修辞功用 第四节 押韵的修辞功用一、韵文的押韵规律p18(1)排韵:在一首诗中,每一句都押韵。(2)偶韵:偶数句隔句押韵。 (3)随韵:分节分段有规律地换用不同的韵(4)散韵:韵脚不规则出现,或隔一二句或隔三五句押韵。(5)交韵:奇数句和偶数句分

7、别押不同的韵。(6)抱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押一个韵而中间各句押其他的韵。二、押韵的修辞功用P20洪亮级的韵,通常表现出豪放雄壮的风格,细微级和柔和级的韵大都表现出柔和纤细的风格。第四章 词语修辞第一节 词语修辞的作用和内容p23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类别p23 一、词语的理性意义二、词语的附加色彩:词语的色彩意义,是人们在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时由情感的作用而附加在客观事物之上的感性意义。1、感情色彩:(1)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体现了表达主体对表达内容的主观评价。(2)带有感情意义词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3)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如能恰当运用,会使话语形象、生动、可感。具有形象色彩的词

8、语常用于文学语体,以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或特征。在政论、科技、公文等体裁里,为了表达庄严、郑重、科学的内容,多用书面语词;在日常谈话或文艺体裁的文章里,特别是小说、戏剧的对话部分,为了生动活泼、平易亲切,多用口语词。第3节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的修辞功用p25 一、多义词的修辞功用:多义词是具有几项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二、同义词的修辞功用 (二)同义词的修辞价值:1按需选择,便于形象刻画。2同义词换用,可避单调重复,使语言活泼多变。3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三、反义词的修辞功用:1.反义词配对构成的语句,可以使文意更加鲜明。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加强语气,强调语意。第4节 古语词

9、、方源词、外来词的修辞功用p261、 古语词的修辞功用二、方源词的修辞功用:文学语体恰当使用方言土语可以展现乡土特色,刻画人物形象更生动逼真。三、外来词的修辞功能第六节 熟语的修辞功用一、成语的修辞功用p27(三)成语的活用: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灵活地使用,或反其意而用之,或稍加改动其个别字,从而收到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二、惯用语的修辞功用三、歇后语的修辞功用四、谚语的修辞功用第五章 句子修辞第一节 句子修辞的作用和内容p29一 、句子修辞的作用2、 句子修辞的内容第五章 句子修辞第二节 句子建构的修辞艺术p30一、常式句建构的修辞艺术二、变式句建构的修辞艺术1. 位移:所谓位移就是破坏常

10、规的句子结构,将句子成分相应变动顺序,以达到理想修辞表达效果的手段。2. 省略:省略句和常式句相比,情感表达更简洁更强烈3. 添加:添加某些句子成分,可使句子信息丰富,语义流畅第三节 句式的修辞功用p32一、长句和短句的修辞功用二、紧句和松句的修辞功用三、整句和散句的修辞功用四、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修辞功用五、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修辞功用六、句式的选择原则:句式的选择应和表达的动机、表达的语境匹配,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章 辞格的运用第一节 修辞格的分类、产生基础与运用原则p35一、修辞格的含义修辞格简称“辞格”,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唐钺的修辞格(1923年出版)一书。1. 唐钺:变格的语法 。修辞格是在长

11、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逐渐定型的,为了适应修辞主体的审美追求和语体需要而运用的,功能上具有特定的修辞效果,结构上具有特殊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用上具有特别的偏离性和变异性的表达模式。二、修辞格的分类三、辞格的产生基础四、修辞格的运用原则第二节 语义变异类修辞格p37一、对照二、较物三、衬托四、双关第三节 语形变异类修辞格p40一、借代二、回环三、拆字四、析词五、藏词第4节 语形求同类修辞格p43一、对偶二、排比三、层递四、反复五、顶真六、仿拟七、迭现第五节 语式变异类辞格p50一、设问二、反问三、婉曲四、换算五、反语第六节 语域变异类辞格p54一、比喻二、比拟三、移觉四、移就五、拈连模拟第7节

12、逻辑变异类辞格p62一、夸张 二、闪避 三、矛盾第七章 辞趣第一节 辞趣的含义和类型p64一、辞趣的含义2、 辞趣的类型。 辞趣可分为音趣、意趣、形趣三大类。第2节 音趣p65一、异形同音趣二、同形异音趣三、韵趣四、拗趣第三节 意趣p67一、 指代趣 二、词句组合趣第四节 形趣p69一、字形趣 二、图符趣 第八章 风格修辞 第一节 语言风格和语言表现风格p70一、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产物,是交际参与者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二、语言表现风格:着眼于运用风格表达手段所产生的修辞效果。(1)豪放和柔婉:着眼于话语气势的刚柔;(2)简约和繁丰:着眼于话语表达的内容所用语言数量多少;(3)蕴藉和明快:着眼于话语传递信息所用的语言曲直;(4)藻丽和朴实:着眼于话语辞彩的浓淡;(5)幽默和庄重:着眼于话语趣味强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