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3816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

2、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

3、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

4、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39.8%。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在就业结构中得到进一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78.4%下降到2001年的57.6%,降20.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则由13.4%、8.2%上升到20.8%、21.6%,分别升7.4个、13.3个百分点。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一是非农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主体。2001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5313.13亿元,其中非农产值3999.9亿元,比重达

5、75.3%,比1995年上升10.7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纯农业比重下降。2001年,种植业、牧业和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3%、38.8%和6.5%;与1995年相比,种植业下降了8.6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9.3和2.2个百分点。三是农产品结构更趋优化,优质品率逐步提高。2001年全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45%左右,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3、工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首先是组织化水平有所提高,2001年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06.54亿元,增长13.8 ,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6.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

6、4.5个百分点。其次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市场竞争力增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1.56%、4.65%和1.33%上升到2001年的2.94%、6.99%和1.81%;特别高新技术产品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2001年产值达到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3.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协调。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下降,而“其他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2001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1.4%,比1978年下降了11

7、.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 的比重达41.5%,则上升了15.4个百分点,其中新型服务业上升较快。 我省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湖南三次产业结构高度化步伐慢。纵向分析:湖南长期以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一直延续到1990年;之后尽管进入“二、三、一”结构,但一直呈“藕”结构的特征,产业高度化趋缓,直到“九五”末期才有所改善(见下图)横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工业化进程偏慢;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欠发达。2001年,湖南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9.3%,比全国低5.5个百分点,大大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总量增长

8、。2001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20.7:39.5:39.8,第一产业比全国高近6个百分点;比湖北、福建分别高5.9、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全国10.6个百分点,比湖北、福建分别低10.1和5.2个百分点。与国际产业结构比较,目前湖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仅相当于六十年代上中等收入国家、八十年代下中等收入国家和1997年低收入国家的结构水平。 其次是工业结构升级慢,缺乏规模优势。目前我省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65.3%,居全国第20位以后。2001年湖南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分别只有2.94%和3.52%,居第11和10位,而2000年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6

9、4%、8.81%,居第1位和第5位。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广东的17.3%、上海的36.3%,只相当于广州市的规模(608.7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广东的18%、上海的21.8%。2001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比黑龙江、浙江、江苏、福建分别低24.6、22.1、11.1和3.2个百分点。第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湖南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产业表现尤为突出。2001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20.7%,就业比重为57.6%,二者相差36.9个百分点,并且从1978年以来,农业就业结构滞后产业

10、的程度越来越大。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偏离,表明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也反映出劳动力在社会各产业之间转移存在较大障碍。(二)需求结构演变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投资率由1990年的24.7%上升到2001年的35.8%,升11.1个百分点;消费率相应由75.9%下降到64.1%,降11.8个百分点(见表3)。但与全国比较,我省却是投资率低、消费率高的省市之一,2001年湖南省投资率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比福建、湖北分别低10.2、6.3个百分点;消费率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直接反映出我省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投资:近几年来,湖南以国债资金为主导,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投资

11、力度越来越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增强。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63亿元,为1995年的2.31倍。其变动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2001年国有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达37.3%和13.2%,比1995年大幅增加11.3和9.1个百分点。第二、非国有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01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所占的比重为48.9%,比1995年上升了9.4个百分点。第三、投资主体自筹资金能力提高。2001年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762.22亿元,占全部资金的比重高达63%,比1995年上升10.3个百分点。但是投资中

12、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投入不足。2001年湖南全社会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3%,分别比湖北、江苏和广东分别少341.1、2093.73和2338亿元。分析起来,直接的原因是资金短缺,吸引内、外资能力弱;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积累能力弱,突出地体现在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水平较低。2001年全省人均GDP为6054元,居全国第17位,为全国的80%、广东的43.8%、湖北的78.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15.5元,比广东、湖北分别少1178和71元;人均储蓄额为3350元,比全国少2452.9元,仅为广东的26.1%和湖北的87.9%。二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呈下降的趋势。200

13、1年国有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23.8%,其中制造业为10%,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17个和10.9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难以启动。近几年来,如果没有国债资金及带动的其他资金的投入,我省投资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经济增长率也可能降低3个百分点。2001年,我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比广东低10多个百分点。从投资资金来源来看,2001年外资只有28.92亿元,占全部资金的10.3%,比1995年下降7.4个百分点。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89.56元增加到2001年的5546.22元,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由

14、1978年的140.07元增加到2001年的1990.33元,年均增长6%。随着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至2001年,我省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中,饮食支出所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降低18.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大幅下降20.6个百分点,农村降低1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比重分别上升7.2个、4.4个和5.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消费中,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与城镇一样呈上升的趋势。这是与我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但是目前消费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消费结构升级困难。城镇居民一般吃、穿、用的需求基本满足,在向以住、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

15、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主要受现有的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致使当前消费升级困难。农村则主要受消费环境差和购买力水平低的制约。(三)城乡结构演变的特点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以扭曲的“城乡二元结构”跨进现代化的门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乡结构有所优化。一是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结构有所改善。2001年,全省共有城市29个,建制镇1087个,市镇人口2031.52万人,与1978年比,城市增加19个,建制镇增加933个,市镇人口增加1437.66万人

16、。城镇人口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大幅提高,2001年我省城镇化率为30.8%,比1978大幅提高19.3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0.8%,比1978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全省13个地级市城区GDP占全省的38.7%,固定资产投资占3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8.6%,地方财政收入占40.7%。目前,城乡结构的主要矛盾是:第一、城镇化水平滞后。我省属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供过于求有的矛盾突出。尽管我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1.5%增加到2001年的30.8%,但与70%才算基本实现城镇化相比,还是相当低的。到2001年底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