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0493336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月光曲【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传”,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背诵第九自然段。3.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美。4.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教学难点】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会写“谱”等8个生字。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内 容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 1.播放

2、月光曲,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仔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谁谱写的什么曲子吗? 3.板书课题:月光曲。二、介绍贝多芬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奏鸣曲32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众多作品。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

3、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盲目 纯熟 一缕 注意读准“盲、纯、缕”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传(chun zhun)练 读句子,找发现。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读一读:传(chun)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zhun) 。(3)理解词语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纯熟 安静,宁静。恬静 非常熟练。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

4、,句子是否通顺。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练 填空: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四、学习“会写字”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谱、纯、键、缕

5、、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6、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八、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1)(2)(3)(4)(5)(7)(8)(17-29)(9-12)(13)(14)(15)(16)(17-29)(30)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2.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3.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内 容课件页码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词。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1至5自然段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

7、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写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

8、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三、品读释疑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

9、中,盲姑娘非常惊讶: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

10、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7.配乐感悟: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

11、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

12、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13、)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

14、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