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3145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5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十二五”规规 划划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1 一、 “十一五”发展回顾1 二、 “十二五”发展环境4 第二章 总体要求.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原则.8 三、发展目标.9 第三章 优化产业发展体系12 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二、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14 三、配套发展生产服务业.19 第四章 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平台22 一、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22 二、加快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 .27 三、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功能区 .30 第五章 提升工业创新能力33 一、强化技术创新.33 二、推动品牌创新.37 三

2、、鼓励管理创新.38 第六章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40 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40 二、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41 第七章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43 一、突出抓好节能降耗.43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45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46 四、严格工业污染监管.47 第八章 保障措施48 一、强化项目支撑.48 二、强化土地保障.49 三、强化资金保障.50 四、强化人才保障.50 五、强化政策保障.51 六、强化执行保障.52 附表:温州市工业“十二五”续建或拟建重大项目表.54 附图 1: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示意图 附图 2:转型升级工业功能区布局示意图 1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按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温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 二五”规划。本规划主要提出“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政 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一、 “十一五十一五”发发展回展回顾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组织实施“创新强工”战略和“工业转型升级 321 行动”,

4、推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 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工、工业综业综合合实实力持力持续续增增强强。 。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 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 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 6516 亿元,工业增加值 1389 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 12.9%和 10.6%,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7.5%,产业贡献率达到 60.3%; 实现工业性投资 310 亿元,年均增长 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 税总额 442 亿元、利润总额 262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3.7%和 15.4%。 全市现有工业单位 14 万多

5、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 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 99%、96%、75%、95%、80%,为 全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表表 1-1 2006-2010 年温州市主要工年温州市主要工业经济业经济指指标标 主要指主要指标标2006 年年2007 年年2008 年年2009 年年2010 年年年均年均递递增增 工业总产值4136495153195377651612.9% 工业增加值915106411701164138910.6% 工业性投资2302822782753109.5% 规上企业利税总额22827625831844213.7% #利润总额1251561411812

6、6215.4% 2、 、产业结产业结构构调调整有所突破。整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新 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重工业 加速发展,产值比重从 2005 年的 57.4%提高到 2010 年的 64.8%。服 装、鞋革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特征逐步凸显。企业组织结构 持续优化,大中小企业呈协调发展态势。2010 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增加到 8096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 4495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比重达到 68.9%;其中,年总产值或销售额超 10 亿元企业 34 家,超 5 亿元企业 94 家。 3、空、空间间布局布局调调整持

7、整持续续推推进进。 。 “十一五”期间,全市继续把 11 个重点 工业园区(开发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主平台,规范工业园区(开发区) 建设,2009 年,开发面积约 56 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 1095 亿元。 及时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乐清临港产业基地、民科基地等重点产业 3 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深入落实“退二进三”和“退二提二”等相 关政策,工业逐步由以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向以沿海产业集聚区为主 的布局结构演变。 4、 、创创新能力持新能力持续续提升。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 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010 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 1289 亿元

8、,RD 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1.3%,新产品 产值率占比达到 9.96 %。新认定 316 家高新技术企业,列全省第三位; 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 180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 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7 项;建成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含孵化器)共 41 个;建成乐清智能电器产业基地、永嘉特种泵阀产业基地 2 个国家级 高新技术特色基地,以及 1 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和 9 个省级高新技 术特色基地。 5、可持、可持续发续发展成效展成效显显著。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速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

9、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市单位 GDP 能 耗降低 20%,2010 年降到 0.595 吨标准煤/万元,圆满完成了节能降 耗目标。累计实施 308 个节能降耗项目,创建 232 家省级、190 家市 级清洁生产企业和 27 家省级绿色企业。推广应用垃圾及其他废弃物 等低品质燃料能源化、LED 照明、制革行业清洁生产和无氰电镀等节 能新技术。 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 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然较慢。消耗大、污染大、 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水平较低。工 业用地

10、切分过多,单个项目用地规模过小,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且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园区配套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工业企业“低小散”尚未根本解决,全市现有工业 企业约 14.5 万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 5.5%, 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全 市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2%),企业技术人 员、技术设备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需要。 二、二、 “十二五十二五”发发展展环环境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 GDP5000 美元向 10000 美元发展、 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调

11、整和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将进入加速期。同时,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工业发展将面 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 (一)(一)抢抢抓抓“四大四大”机遇机遇 1、工、工业发业发展的政策展的政策环环境境优优化化带带来的机遇。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 家先后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浙江省、温州市也编制了产业转型 升级规划或行动方案,在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体制改革、机制 创新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有利政策环境。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把生物产业、高端 装备制造、新

12、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作为重点培 5 育对象,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积极培 育市场。浙江省、温州市也相继出台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培育方案。 这些都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2、新一、新一轮轮沿海开沿海开发发开放开放带带来的机遇。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充分 把握国家部署东部沿海开发开放、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机遇, 发挥温州“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国家多重战略结合点优势,加 快和扩大海港、空港口岸开放;加强对台合作交流,扩大状元岙港区 对台货运直航,开通客运直航,争取永强机场成为对台直航机场;加 速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区域大

13、交通体系。这些都将进一步凸 显温州作为长三角和海西区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各类物流系 统、市场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物品流通、展览和交易体系,有助降低 工业产品的配送成本,有效提升温州产品市场竞争力。 3、温州大都市建、温州大都市建设设和投和投资环资环境改善境改善带带来的机遇。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 全市全力构筑温州大都市“1650”空间发展格局,将带动重点产业园区 和城市新区建设,城市投资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将大幅度改善,为我 市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我 市在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相继做出了一系列 重要决策部署,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发和工

14、业用地存量调整,随着大量 工业用地加快推出,长期以来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用地严重不足、发 展空间缺乏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世界温商网、世界温商网络络整合提升整合提升带带来的机遇。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温州把整 合提升温商市场网络、打造温商总部服务基地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充 分发挥在外温州人资源优势和温州作为后方服务基地作用,加快建立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将有利于引导 我市工业企业整合市内外资源,发挥温州商会网络在拓展国内外市场、 促进企业投资中的纽带和平台作用,加大品牌、销售渠道建设力度, 实现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人力资源优势即研发设计与营销网络两端攀 升

15、。有利于吸引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创业,在温设立企业总部或研发、 销售中心,进一步推进温州工业转型升级。 (二)(二)应对应对“三大三大”挑挑战战 1、 、节节能降耗能降耗压压力加大力加大带带来的挑来的挑战战。 。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 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并且不再按“五年”算总账的方法进行考核,而 是要按年度对各地进行一票否决制和行政问责制的目标考核。 “十二五” 期间浙江省节能目标基本确定为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8%左右,预计 分解到我市的节能目标为 15%左右。综合考虑我市能耗基数较低和 节能潜力较小等因素,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企、企业业生生产产成本持成本持续续

16、上升上升带带来的挑来的挑战战。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 济复苏缓慢,消费需求低迷,我国出口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 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等不利条件,企业出口成本不断加大。国际大宗 原材料供应偏紧,价格波动频繁并且总体呈现上涨趋势。随着我国劳 动力供求形势变化,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将开始下降,劳 动力供给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温州土地供给 紧缺、用地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上升,工业发展将面临企业生产成本 上升的严峻挑战。 7 3、区域、区域竞竞争更争更趋趋激烈激烈带带来的挑来的挑战战。 。 “十二五”期间,上海、杭州、南 京等中心城市和苏州、宁波、无锡等发达城市,将依托良好的城市环 境和先进要素集聚优势,加速吸引工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省内的丽水、衢州等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具有发展制造 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温州发展传统优势制造业形成较大 的竞争压力。同时,长三角及海西区各城市主导产业存在较大雷同, 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传统 产业上,温州将面临更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