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48698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轰动全国的“马家爵案件”虽已尘埃落定,但耳边仍能回响着马家爵这位曾是天之骄子的杀人犯在法院上悲怆的反省:“我自责啊,我忧郁,我妒忌,我不满他们啊!”是什么让一位天之骄子失去理智向自己的室友举起了血腥屠刀?是不健康的心理。教育和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其表现和反映是不大一样的。大凡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心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品德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乐于学习和工作,情绪稳定而乐观,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及进取心,对生活充满信心,憧憬美好的未来。反之,倘若一个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则表现为思想沉闷,心绪低落,情感颓废,意志消沉且性

2、格孤僻,他们想学又懒于学,思改却又难于改,内心自卑又不甘于落后。多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率逐年升高,辍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势在必行。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正确的心理指导。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义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如何才能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积极开展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 现行初中思想道德教材中,心理品质修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内容,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知识去认识、分析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

3、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其具有健全人格,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其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我们可举行演讲、讨论、辩论、书法、绘画、棋类、球类、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可以培养他们在任何环境中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真诚地与人交往,在参与交往中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并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建立

4、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这些都能促进和引导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健康发展,使学生乐观向上,成为学习成绩好、生活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强者。这点在我们学校做的很好。三、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用“放大境”看待和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还应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还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寻求真挚友情,

5、协调人际关系熟话说:“一分快乐,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个人痛苦,两个人分担,就会变成半个痛苦。”因此,我们需要真挚的友情,中学生也是如此。它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进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真诚换取友情。教师应知道学生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挚。首先要尊重朋友,不伤他人的自尊心。其次要坦诚待人,不说假话。第二、以热情培育友情。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主动去关心朋友,帮助朋友把自己的真情奉献出来,而不是一味的乞求和等待别人送来友情。第三、以宽容培育友情。教师要教给学生对朋友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而不是一味的争辩;对朋友的过失也要持宽容态度,因为每个人

6、都有犯错的时候。五、锻炼坚强意志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因此,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要注重讲解有关意志方面的知识、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还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计划。在课外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来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六、提高耐挫能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等,由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

7、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正确认识挫折。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随机性、两重性,从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观看有关专家讲解挫折教育课的光碟、兴办抗挫经验班会等。学生有了这些关于挫折知识的心理基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惊慌,就会认真对待。第二、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要让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量是克挫制胜的有力武器。例如: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用因材施教,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培养他们战胜困

8、难的勇气。七、鼓励冒尖、创新精神由于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少中学生缺乏勇气和创新精神。例如,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既使会也不说,害怕出错,影响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信誉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创设机会,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冒尖、创新。同进可多开展各种活动,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冒尖。八、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如:组织各种竞赛、实行班干部竞选制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和增强自身实力,适应社会,迎接挑战。让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增强他们排除心理压力的能力,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我国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健康学习心理,消除不良心理障碍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