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85759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习答案(同名1956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习答案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答案一、 填空题1. 答:社会和谐2. 答:,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 答:共同享有4. 答:以人为本5. 答:改善民生二、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A 5.C 6.C 7.D 8.D 9.C三、多项选择题1ABCDE 2.ACDE 3.BCD 4.ABCDE 5.ABC 6.BCD 7.ABC 8.ABCD 9.ABCE 10.ABCD 11.ABCDE四、辨析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答:命题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

2、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的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答:命题错误。(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五、简答题1.我们党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

3、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是什么?答: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答:(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民主法治,

4、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3)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4)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5)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6)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当前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条件有哪些?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6、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哪些?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7、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

8、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六、论述题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

9、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

10、谐社会,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11、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

12、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13、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4、指明了方向。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

15、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新、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

16、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