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合作的政治内涵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7页
文档ID:10482283
浅析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合作的政治内涵_第1页
1/7

1浅析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合作的政治内涵鲍 骏 何 静(空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西安 710000)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宣传美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和提升“美军形象”的最佳渠道和手段从 1915 年开始,美军和好莱坞电影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合作,逐步结成独特的利益共同体,电影由此成为了一种美军发动战争的宣传机器通过这台机器,美军被厚厚的电影胶片包裹成主持正义、维护和平的世界警察,形象被持续美化,并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一、坚持电影为军方意志服务的指导思想美军对约翰·韦恩为越战辩护的电影《绿色贝雷帽》提供了本宁堡军事基地的一切资源,却断然拒绝为《现代启示录》的拍摄提供合作,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一名军官接到了杀害另一名军官的命令同样被拒绝的《火星人玩转地球》 ,因为影片中拯救地球的不是美军士兵,而是一首民歌 《独立日》被拒绝合作的原因是,电影中的美军军官显得束手无策对一些涉及禁忌主题的国防部更是拒不理睬由这些事例我们深深地感到好莱坞电影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军方意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否则,连起码的上映权都会受到干扰一是源头把关创作在美军战争影片中,美国军人也往往会被装扮成为正义与自由的化身,能够给世界人民带去和平希望的“救世主” ,或者宣誓美军在维护和平、打击恐怖是不为人理解的无奈和委屈,却忽略美国发动战争的冲动是否正当,忽略美军发动战争给受害国家民众带去多少深重灾难,忽略美军在军事行动中战争犯罪等丑陋形态。

否则,他们将会直接代替导演编剧为电影剧本做“外科手术” 正如克雷顿·考比斯和格雷戈里·布莱克在《好莱坞:走向战争》一书中所解释的:“在战争期间,政府使人确信电影在动员舆论支持战争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并由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所未有的努力来编写好莱坞故事片的内容,情报局和政府宣传机构的官员们不断发出最新的指令,指示电影制片怎样去努力支持战争;好莱坞最高级别官员一同出席影片故事情节讨论会,修改(除不驯服最高首脑以外的)每一个电影制片人的电影剧本:当他们发现了令人不快的材料时,就迫使电影制片人更改剧本,甚至删去有关镜头;他们有时给关键性的地方改写对白 ”1 二是给予军事支持史蒂文·斯皮伯尔格为拍摄电影《世界大战》请了 400 名士兵做群众演员,在每名士兵身上只花点伙食费美军为了支持《黑鹰坠落》的拍摄,将人员装备送2到摩洛哥,一辆“悍马”军车的租金是 67 美元,而租用一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五角大楼要收取 1400 美元租金8 架直升机、几名技术最精湛的飞行员和 100 名士兵的租金共计 300 万美元总的来看,好莱坞为电影达到最逼真的效果所花的钱微不足道,因为五角大楼将形象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

这也是对电影的一种支持不妨想一想,好莱坞在这桩相互文易中付出了哪些非物质的、可信性的、依赖性的和配合性的代价因为军队的武器库并非向任何人敞开:军方含糊的方针是,电影必须有助于民众“理解军队”或者有利于“国家利益” 三是政要亲自公关为拍摄《珍珠港》 ,美国海军为好莱坞提供了 20 艘退役战舰,还将“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从加利福尼亚派往了夏威夷举办电影的首映式,并通过军队公关人员邀请到了小布什来主持首映式 “9·11”事件之后,好莱坞迅速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重要工具歌颂美军士兵英勇顽强、临危不惧的电影《黑鹰坠落》在华盛顿首映时,布什政府著名右翼鹰派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纷纷出席该片并被特地送往从事“反恐”战争的美军各海外基地播映新片《我们曾是战士》和《万恐之和》也得到同样的待遇 《我们曾是战士》一片还特地在白宫为布什总统私下播映 上述这些宣传意味极为明显的影片,都是好莱坞和美国军方及情报机构密切合作的产品描述美国情报人员如何破获“国际恐怖组织”盗劫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影片《万恐之和》 ,就公开吹嘘该片制作时得以利用中央情报局的“机密资料” 四是封杀违规影片在与好莱坞合作的进程中,美军始终坚持以军方意志为主的指导思想,否则动辄拒绝援助和支持,甚至通过公关手段对影片进行封杀。

比如反映生物武器实验室的《极度恐慌》 ,批评领导层的描写古巴危机的电影《惊爆 13 天》中的勒梅将军至于描述哗变、种族主义、错误行动、同性恋、性骚扰、滥用毒品和美军士兵的战争罪行等影片是美军的绝对禁忌,很难在美国本土准予上映二、坚持宣扬美军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克拉考尔指出:“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 这一论断在好莱坞战争题材电影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战争片不仅是美国对本国历史上几次战争的反思,更是作为一个潜文本折射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在读图和视觉化的时代,战争片凭借影像的视觉优势撤去了文字形成的屏障,建构出一个个审美意象,直观又迅速地实现了电影的意识形态意图在美军督导下的战争片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美军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次阐述和宣扬1、强化美国主流意识在美国,好莱坞向来有在“意识形态”上严格保持“政治正确性”的传统如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时代,美国影视界的发生重大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3一时间人人自危,长期的同事也彼此告密,出卖对方许多人因此丢掉饭碗,并被列入“永不雇用”的黑名单好些有才华的电影界人士就此潦倒终生但好莱坞也因此养成了在政治上与政府、军队“步调一致”的习惯。

事实上,除了在越战结束后的反战影片高潮阶段出现过,大多数时间好莱坞从导演到编剧再到影星,在强大压力下,都会非常顺从地热爱国家、热爱美军2、展现美国宗教文化的血统美国主流宗教文化在战争片中也展露无疑,通常情况下,电影中美军成为“圣战”的十字军,而地方则是邪恶的异教徒秉承着这种基督教圣徒气质,战争片中渗透的美国宗教文化如同圣经教义的真实版反复地教化、感染着观众 《猎鹿人》中教堂尖顶的意象反复出现,史蒂夫的教堂婚礼展现得肃穆又详尽 《全金属外壳》中教官大声训诫:“上帝会特别眷顾海军陆战队,把你们的心献给基督,身体前往地狱(越南)” 《越战忠魂》也安排了摩尔上校临行前的教堂祈祷,而且史书中美国内战时期卡斯特将军的部队被印第安人屠杀的插图几次出现,由此影片把越战比作了白种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征服“异教徒”印第安人的圣战同样是《越战忠魂》更是着力渲染空投燃烧弹焚烧大地和越南士兵的场景这种“天火”意象渗透着影片制作者的潜意识———基督教用“火”烧死异端的天谴式惩罚 “只有美国才会把战争演绎成具有启示录特征的、纯洁的美国与敌视基督的‘邪恶帝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具有戏剧性的宗教征战” ,作为“邪恶帝国”的敌人必是独裁、残暴、缺乏人性特征和感情的冷酷群体。

3、保持傲漫自信的心态美军的傲视全球的自信由来已久,而这种自信也具象的体现在电影中,不仅鼓舞着己方士兵,也在潜在敌人心中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好莱坞战争片中的飞机(尤其是直升机)是最常见的意象,这种空中武器雄鹰一般载着美国士兵在镜头画面的上方盘旋,下面是苍茫的丛林或灰蒙蒙的市井,还有低矮懵懂的人这种高低端的空间构图以及大量在飞机上拍摄的俯视镜头被好莱坞导演不厌其烦地使用,以致于成为了战争片(尤其是越战片)的标志性意象,它们给予观众居高临下掌控一切的视觉快感和心理优势,同时也是“上帝、 “神谕” 、 “特权”等意识形态的显影让直升机承载意象和意识形态双重意义最明显的当数《黑鹰坠落》 ,尤其是部队出发后的一组黑鹰直升机飞行的画面,以及飞机从天而降的场景,导演斯科特的镜头以拜物教式的目光抚摸着这种现代美军的时髦装备,而飞机在素马里摩加迪沙市的街道坠毁时,仿佛是折翼的天使坠落凡间,美国士兵保护坠机现场如同保护圣地一般在一场夜战中,直升机的机炮射出一串串绚烂的火光,地面上的素马里人如草芥般一片片倒下,镜头把一场血腥屠杀演变成痛快刺激的视听享受,达到了“情感间离”的奇效,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操纵三、坚持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的一贯追求4在好莱坞电影的一次次的美化下,美军被塑造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世界警察” ,让观众感到,只有美军才是主持正义的圣骑士。

例如在《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结尾时的星条旗,许多观众看过都会感到亲切、神圣,都会为美国人的人性感动不已可以看出,美军是系统的、稳定地坚决地把电影当成形象片加以使用的因此,美化美军、神化美军、壮大美军,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人的习惯、信念,甚至是欲望!首先,注重电影情节的把握塑造美军神化形象好莱坞的军事电影,无论是反映二战的《虎!虎!虎!》 、 《中途岛》 ,还是反映冷战的《壮志凌云》 ,都极力鼓吹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推销美国军事工业先进武器和装备,造成一代又一代外国观众潜移默化地崇美和恐美正如法国防务社会学家让-皮埃尔·瓦朗坦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电影是美国国家安全霸权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将国家公务员英雄人物化,把国家神圣化,把官方定义的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形象化……所有这一切都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是神奇的、不可战胜的,美国的军人从来没有叛徒,都是特种兵 ”21996 年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生死豪情》 ,是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影片讲最终结尾像是在唱圣歌所涉人员的私心污垢不断被自我清洗,一个个美国士兵都在星条旗之下纯洁无瑕地昂首站立这无疑是对自我道德纯洁化的标榜,其“干净地表现海湾战争”的姿态,无疑就是新型帝国主义的一种文化策略。

作为美国政府的御用军团,好莱坞所要表现的美国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纯洁之师、道义之师 3其次,通过美化或改写美军历史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美军电影为了塑造自身正面形象,常常改造历史、美化历史,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在改造和美化历史,宣扬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感人”事迹的同时,往往悄悄地注入了美军核心价值观和美国国家的政治意志一般来说,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应该像历史片一样反映可信的事件但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美国战争片多数是以现代的观点来描写过去的战争的如今的美国战争片所反映的并不是当时战争的情况如何,而是看观众的认可程度最为典型的当属所谓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黑鹰坠落》 索马里内战期间,美国以“世界警察”的身份出兵索马里,实质上是扮演出兵干涉别国内政的角色,从中谋取政治上的利益,却要挂上“维和”幌子,霸权主义被演义成了高尚的英雄主义在影片中,美国这种非正义的行被包裹上高贵的华服,武力推翻别国政府居然成为正义之举,执行任务的美国士兵也成了和平卫士的化身,他们抓人、杀人是为了维护和平,决不是滥杀无辜索马里人民却变成了还未“开化”的残暴的野蛮人:社会生活毫无秩序,哄抢联合国提供的救济物资,居然攻击来“帮助”自己的美国大兵,连儿童都拿起枪进行杀戮,受伤的美国士兵落入素马里民兵手中就像羊入狼群。

历史经过影片的这样一翻“颠倒黑白”以后,变成了美国人的历史,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由他们自己说了算5三是运用电影宣传的策略消解自身形象危机二战后,特别是越战不良记录,是美军形象一落千丈,即便极力与好莱坞合作,也不免得到票房、口碑惨败的景象这种状况到了1986 年得以扭转,好莱坞与五角大楼合作拍摄了一部名叫《壮志凌云》的影片,塑造了新一代美国空军的形象由于影片拍得精彩刺激,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年轻英俊的美军 F-14 飞行员形象成了无数美国青少年的偶像而近几年来,驻伊美军虐犯事件震惊全球,严重打击美军形象为洗脱这种恶劣形象,美军听从专业形象塑造公司的建议“主动出击” ,认定行销遍全球的好莱坞影片,最能具体地有效扭转外间对美军的恶劣观感,企图重新包装、建立“英勇形象” 当局从美国空军入手,分批邀请好莱坞导演、制片人参观美国西岸的空军基地,与刚从伊拉克、阿富汗前线归来的飞行员会面,听取他们在战场的遭遇和所见所闻,空军人员也准备向导演、制片展示空军的飞行训练和战斗演习,甚至为他们举办一次模拟夜间跳伞,以此提升空军日后在好莱坞影片中的形象而美国陆军则待虐犯案告一段落後,提供训练优秀的士兵与军事装备,协助好莱坞导演、制片推出现代战争片《拆弹部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