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80852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丁肇中(1936),美籍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简介,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_,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为什么基本知识

2、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 _ _,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问题探讨,4.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 。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 。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精神在

3、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思考题,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4、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 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B E,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