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80731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料第一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战争.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

2、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有关资料关于普法战争(郭华榕)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

3、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 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

4、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小中见大、高度精练的范

5、例读最后一课(柳鸣九)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短篇小说时,不禁这样提出问题.这其中肯定有着某些东西,仍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当然,首先因为作品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容易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题材.这次战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拿破仑第三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涨.阿尔封斯

6、都德也应征入伍.在战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的欢迎,后者以他故乡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般的描绘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乡土之恋;前者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写他青年时任小学教师时的经历,在亲切自然的叙述中,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战争生活给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组著名的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有的是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

7、志,在这里,他原来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视野扩大到民族的范围,创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组作品中,最后一课是最为优秀的一篇.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一个短篇能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在一个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并把它表现得深刻动人?这需要艺术家的匠心.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

8、生活进程积聚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颗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彩一样.这就需要选择,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善于选择足以表现这一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断: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后的一课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

9、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出了庄严的非常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陈.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却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写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问、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后的一课给予他精神极大的震动,并由此而开始觉醒,对祖国的语言依依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悔恨,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

10、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的悲痛,对读者更有至深的感动.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占领者进行直接的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他让自己的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自己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为深刻有力.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来的,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不是对他们进行铺开的全面的描写,而是选择了他们在最后一课这动人的一刻的反应,突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也没有把

11、这些人物描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是把他们表现得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如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够尽责的地方,但是,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身上都激发起某种崇高的情操,这就使他们成为动人的正面艺术形象.都德是一个笔端饱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他总是以一种柔和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并且以同情的态度加以描写,因而他的人物描绘能给读者以亲切之感,最后一课也具有这一特色.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结着作者的

12、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再一次谈起它来的原因.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许汝让)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大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人公非他莫属.”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个论据:“既然他是一个受教育者,思想起点要比老师低得多,他怎么会是主人公呢?或者说,他怎么能挤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还得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认为辞海上定的标准可以参照:(主人公)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

13、突的主体”.一个“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使标准明晰化了.如果再适当引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而展开.用这三条标准衡量一下,我觉得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了.先说“矛盾冲突的主体”.最后一课矛盾的焦点应该是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鲁士人要用强令改变民族语言的方法来永远征服法兰西民族,不但要在领土上占领法国,而且是通过消灭法国文化来永远地征服法兰西民族的心.而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小弗郎士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掌握好本民

14、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郝叟老头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最后一课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由厌学到认真学习、由讨厌法语的分词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转变.因此,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时,这两个字就不仅是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心中了.连顽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矛盾终于解决了,小弗郎士是矛盾冲突中的主体人物,当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了,这是从总体到局部(主题到人物)的认识.再说小

15、说中“集中刻画的人物”.粗粗看来,小说用了许多篇幅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服饰,似乎他应为主要人物.但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责罚他,反而进行自责,并且耐心地讲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时小弗郎士觉得法语“挺容

16、易”学,他“舍不得”跟法语课本分手了,他开始爱国家、恨敌人了.对从屋顶上传来的鸽子的咕咕声,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看到韩麦尔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地瞪着一切的眼神时,联想到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小弗郎士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情节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时,各部分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是有这种因果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