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80471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教学设计】《秦腔》(语文北师大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腔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常宝华教材分析:秦腔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第十一课,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文章写于1983年,发表在人民文学1984年第五期。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2

2、003年初贾平凹开始动笔写作长篇小说秦腔,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是作者费时最长、修改最多、最耗心血的一部作品。后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教材编选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厚重且长,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反映人在大地上悲欢离合的抒发与寄托,与上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在思想内容上有极大不同。教学目标:1.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熟读全文,对文章就结构等

3、方面作简单批注;2.了解贾平凹生平,了解贾平凹的创作,如果有条件,可阅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3.借助网络收听或收看秦腔片段;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秦腔导入,可播放几段秦腔,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或: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或: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

4、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2.从秦腔的特点导入,如:到陕西旅游,导游也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_秦腔。你认为,这中间用哪个字最切合秦腔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好在秦腔特色鲜明,传播广泛,感性认识很容易建立起来。播放秦腔片段,对后面的学习和理解也大有帮助。二、作家作品信息要点:1.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

5、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

6、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2.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

7、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设计意图】为学习提供背景性的以及文学性的知识

8、支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欣赏秦腔著名唱段。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与秦腔有关的内容?要点: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一统的秦腔。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听戏时的痴迷等等)。2.梳理文章结构。信息要点: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相对较长,在学生预习批注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整体的结构上的梳理,有助于

9、后面细读环节的进行。四、研读文本,理解文意(一)研读第一部分。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要点: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2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要点: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

10、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

11、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要点: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可补充: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二)研读第二部分。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要点:第一层次:写戏

12、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要点: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点面结合。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灵活运用修辞手法。3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点: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

13、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4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三)研读第三部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

14、,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要点: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要点: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四)归纳主题。要点: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五)总结艺术特色。要点: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设计意图】细读,讨论,首先确保通读,其次熟读,再次能够对全文进行整体梳理。在整体梳理上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能够分层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提纲挈领,在问题的引导下,快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五、板书设计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