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80269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 周应堂王思明 ( 南京农业大学210031) 内容提要: 近代农民离村是研究近代农村经济问题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评 价了前人对农民离村问题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近代农民离村的离村率、 离村数量、 离村比例、 离村结构、 由离村演变为进城、 职业的籍贯性、 离村波纹扩散、 离村后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八个 特征, 认为引发近代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是近代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民人口迁移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一、 前人研究 前人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近代农民离村的原因分析中, 着重于对农民具体的离村原因的分析和研 究, 而没有从宏观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以及农民的利益角度来进行分析

2、和研究, 得出的结论难免 有偏颇之嫌。 近代农民离村的研究应该看到一个不同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背景, 这就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 中国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发展时期, 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可以自由地流动, 市场化、 工业化、 城市化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动力, 吸引着大量的资源( 包括劳动力资源) 向城市集中, 促进了城 市的快速发展, 也加速了农民的离村行动。但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分歧, 值得进行讨 论, 使得我们的研究更接近于实际。对农民离村原因问题的研究中, 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 ( 一)人口决定论 彭南生先生认为 , “人口压力不仅是 20 世纪 30 年代、 而且是近代中国

3、农民离村的主要原因。人 均耕地面积不足 3 亩的事实说明, 中国近代存在着很大的人口压力。 ”王印焕结合冀鲁豫农民离村 的研究, 也认为造成一向安土重迁的农民离村的原因, 主要是严重的人地矛盾、 超负荷的经济压榨、 频 仍的天灾人祸, 加之日益兴起的工商业对农民的吸引等。 即使按照彭南生先生的观点 , “从 1840 年到抗日战争发生前的 1936 年, 虽然由于战争、 饥荒、 瘟 疫等天灾人祸的影响, 人口增长的势头趋缓, 但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并未上升, 人多地少现象依然是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国情。据统计, 人均耕地面积 1851 年 1. 75 亩, 1873 年 2. 7 亩, 188

4、7 年 2. 27 亩, 1901 年 2. 14 亩, 1911 年 2. 67 亩, 1932 年 2. 71 亩, 始终未能超出 3 亩。 ”从 18401936 年近一 百年的时间里,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并没有多大的变动, 从数字上看是一个变动非常小的量, 或者说我 们可以把中国的人均土地占有看成是一个常量, 从彭文所用的数字来看, 人均占有土地不仅没有减 少, 甚至还有一点提高, 从 1901 年的 2. 14 亩, 上升到 1932 年的高点 2. 71 亩, 这 30 年的时间中, 人均 占有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人口压力是在减轻而不是在加大。 而在同一时期, 农民的离村率在

5、上升。如江苏省农民离村行为却逐渐呈上升趋势, 并且离村率越 来越高。19221936 年间, 江苏省的人口离村率处于上升状态。按时间段来划分, 1922 年时仪征、 江 21 彭南生: 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 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 , 历史研究 1999 年第 6 期。 王印焕: 19111937 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研究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年版, 前言第 12 页。 彭南生: 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 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 。 阴、 吴县三县的平均离村率为 2. 89% , 19231924 年时为 4. 06% , 19281929 年为 4. 91% , 1933 1934 年时为 6

6、. 15% , 1936 年时无锡的人口离村率更是高达 10. 77% , 因此, 从总的趋势来看, 20 世纪 2030 年代, 农民的离村率不断上升, 对同一地点的连续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再看 1935 年农民离村调查原因统计表, 更加清楚地看到, 在表 1 所列的 12 个省调查的众多 因素中, 居于第一位的是贫穷而生计困难达 17. 2% , 而人口压力仅为 3. 6% , 而且排在匪灾、 旱灾、 捐 税苛重、 其它灾患、 其它、 耕地面积过小、 农产欠收之后, 是所调查的 18 个原因中排序为第 10 个原因, 所以即使是在当时被调查的离村农民的心中也没有将人口压力视为最重要的

7、原因。 表 1 农民离村原因统计表( 1935 年调查) 原因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 平均数 贫穷而生计困难15. 417. 71021. 911. 76. 724. 216. 331. 824. 613. 313. 317. 2 匪灾33. 317. 73. 115. 128. 5412. 37. 6714. 722. 715. 1 旱灾7. 714. 712. 518. 521. 812. 910. 7911. 928. 711. 214. 5 捐税苛重5. 18. 8609. 419. 35. 68. 92. 10. 61. 62. 53. 610. 6 水灾

8、2. 620. 66. 37. 69. 54. 98. 812. 910. 617. 611. 410. 3 其它灾患182. 92028. 15. 98. 44. 46. 52. 32. 84. 610. 59. 5 其它5. 18. 81012. 55. 94. 548. 48. 77. 52. 93. 76. 8 耕地面积过小1. 711. 455. 64. 10. 45. 34. 8 农产欠收2. 63. 110. 13. 34. 94. 32. 37. 31. 42. 74. 2 乡村人口过密1. 14. 45. 86. 22. 61. 43. 53. 6 农村经济破产5. 133.

9、 11. 72. 55. 93. 963. 21. 13. 6 求学2. 9 1. 71. 134. 64. 22. 61. 44. 62. 9 农村金融困敝2. 92. 22. 55. 30. 61. 84. 31. 42. 6 农产物价格低廉5. 11. 71. 140. 81. 82. 10. 72. 2 不明2. 82. 52. 40. 60. 32. 71. 9 改营商业等业0. 81. 710. 53. 14. 40. 71. 61. 7 副业衰落0. 20. 32. 60. 40. 9 佃租率过高0. 50. 10. 30. 50. 40. 4 资料来源: 马宇平、 黄裕冲编中国

10、昨天与今天: 18401987 年国情手册 ,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14 页。 人口压力在中国的任何时期都存在, 相对于土地的人口压力在 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 没有成为农 民离村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口对土地压力是一个水平的甚至是一个下降的曲线, 而农民的离村率却是 一个上升的曲线, 所以人口压力不能成为农民离村的主要原因, 原因只能是中国的经济开始转型, 人 口开始大量地转移, 农民才可能大量离村, 所以, 人口压力不是农民离村的主要原因。诚如彭南生先 生在文末所说 : “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人口压力, 20 世纪 30 年代也不例外, 只不过 30 年 代的

11、那些如王文所列举的直接原因对人口压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得静态的人口压力与动态的 人口压力结合在一起, 加剧了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的农民离村现象。 ”事实上对中国来说, 人口压力 一直存在, 不仅是近代, 翻开中国的人口史, 只有极少数的时期, 人口压力是小的, 而一般情况下, 人口 压力都是存在的, 而到了近代以后农民的离村率上升了, 可以说, 人口压力是离村率上升的一个原因, 而不是一个根本的原因。 31 近代农民离村原因研究 刘芳: 20 世纪 2030 年代江苏农民离村原因探析 , 史林 2004 年第 3 期。 彭南生: 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 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 。 (

12、二) 环境决定论 从现象上来说, 在战乱、 饥荒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面前, 农民由于在农村不能活命, 便会携家 带口, 离开农村。近代以来频繁不已的战争、 灾荒, 造成大量强制性人口迁移。难民的主要逃生方向 是城市, 从而导致城市人口增长。江苏北部农村的农民 “每至荒年, 辄扶老携幼, 谋糊口于苏( 州) 城, 相沿成例” 。上海人口三次短时间大量增加都是战争造成的。太平军进军上海时期, 租界人口净增 11 万人; 抗战爆发后, 上海租界人口从 1936 年到 1942 年激增 78 万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人口从 1945 年的 330 余万增加到 1948 年和 1949 年初的 54

13、0 余万。 19281933 年间, 经历过 1931 年江淮 大水灾和 1933 年严重蝗灾, 盐城的离村率从 4. 0% 猛升至 7. 0% , 由此可见灾荒对农民离村的直接影 响。 从表面现象上来看, 天灾人祸确实会造成农民的大量离村, 而在近代为什么会造成农民离村, 其 一是农民非常贫困, 无法抗御天灾人祸, 这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二, 在传统社会中, 灾荒过去 后离村农民大都又返回家乡, 虽然是离村了, 但农民只是在外 “逃荒” ,灾荒过了, 农民又会返乡, 这说 明天灾人祸只是一个直接原因, 并不是近代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1935 年,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 关于全国各地农

14、民离村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江苏省农民离村的各种原因中, 天灾占 32. 6% , 匪灾 7. 0% , 人口压力 6. 7% , 经济压力 38. 9% , 经济吸引 4. 4% , 求学 2. 6% , 其他及不明 7. 8% 。 从江苏 农民离村的原因中, 经济压力还是居第一位的原因, 占 38. 9% , 如果加上经济吸引, 可达 43. 3% , 远高 于天灾 32. 6% , 即使加上匪灾 7. 0% , 也仍然低于 43. 3% 的经济原因 3. 7 个百分点。而人口压力仅为 6. 7% , 在上述各种原因的排序中列倒数第二位, 仅比求学高。 二、 近代农民离村的特征 近代农民离村

15、有着与传统自然经济时期农民离村的不同特点: 第一, 离村率高,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离村率高于其他地区。从全国的情况来看, 20 世纪 20 年 代末期, 日本学者田中忠夫将各处的零星资料进行了汇总, 河北、 山东农民的离村情况大致如表 2。 表 2 河北、 山东农民离村比较表 地区 平均每村离村人口统计 村数离村人口平均每村离村人口 调查县份总人口之离村率 总人口离村数离村率 山东沾化2051225. 75 8575138. 76% 直隶遵化1824113. 49 0852412. 65% 唐县2428111. 76 1772814. 55% 邯郸18774. 54 236771. 82% 盐

16、山803708. 72% 总计801 11113. 926 1581 1824. 52% 资料来源: 王印焕: 19111937 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研究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5 页。 从表 2 可以看出, 这 5 个县离村的人口数量和比率并不均衡, 高的达到了 8. 70% , 而低的只有 1. 82% , 但总平均已经达到了 4. 52% 。据抽样调查, 20 世纪 20、 30 年代江南地区农民离村更为普遍。 江南地区的平均离村率为 7. 33% , 现将江南部分地区的农民离村率列为表 3。据表 3, 江南离村率最 41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 第 1 期 申报 光绪三年一月初二。 邹依仁: 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3 5 页。 刘芳: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