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480143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政治第一部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 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4.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主要派别唯一的科学的标准。6.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7. 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8.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0. 客观唯心主义:“理念”

2、、“绝对精神”、“理”“宿命论”11. 主观唯心主义:万事皆备于我、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天下无心外之物、唯我论1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回答13. 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英国工人发动”人民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反对私有制社会”14. 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15. 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7.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的“第一个伟大发现”1

3、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社会历史观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2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之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联系: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

4、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哲学所抽象概括的只是具体科学的共性或共同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机械相加。二、物质和意识1.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2.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开人脑的某种所谓精神的产物。3.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5. 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6. 时空

5、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7.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8.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9.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0.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1. 意识的能动作用: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特有的)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最突出的表现)12.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1)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 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 依赖一定的物

6、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4.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5. 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2) 世界统一于物质3)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16.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17.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18.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3) 离开物质讲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

7、运动讲物质,是形而上学19.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其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其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2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 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也就发

8、挥得越充分、越有效。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宿命论。2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 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唯物辩

9、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 联系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4. 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重要表现是:系统性5. 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6.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首要)、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7.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8.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9. 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10.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1. 规律最根本的特点:客观性12. 唯物辩

10、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深刻本质, 即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5.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6. 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也是科学划分事物的依据1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8.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精神实质,是要我们防止“一刀切”,坚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活的灵魂。19.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0.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21. 质是

11、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22.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23.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4.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5.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状态26.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27. 前进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最根本的特征。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28.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内容29. 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

12、性与现实性30.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31. 偶然性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32.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33. 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主要矛盾34.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35. 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

13、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36.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4、 实践和认识1.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 实践是

14、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4. 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5. 实践的基本形式:1) 生产实践: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3) 科学实验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7.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8.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 认识的主体是人,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10.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1. 认识中

15、介系统包括:工具系统、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语言符号系统。1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出发点和内在依据)、审美关系(最高层次)13.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15.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16.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在理论上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践中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8.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19. 真理的发展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