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9499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河北省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安新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C 3关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农业表现为面状 交通

2、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岛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A B C D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下图,回答45题。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5.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

3、序是A.A-B-C B.B-C-A C.C-A-B D.B-A-C“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2009年10月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倡议西部开发加强国际合作。据此回答67题。6.下列省份中属于西部大开发省份,但不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A.新、青 B.川、滇 C.内蒙古、桂 D.鲁、陕7.我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注意了很多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借助沿边贸易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

4、基地 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草场的资源优势,加强牧区建设,发展好畜牧业A. B. C. D.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据此完成1617题。8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水源 资金 能源 技术 A B C D9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劳动力 矿产 技术 工业制成品 A B C D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819题制糖业、罐头、食品业服装、印染、金属制品、塑料制品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10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

5、发展变化B资源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11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增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213题:12图中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1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西部地

6、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结合下表(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完成14 -15题:坡度51010151520202525303035大于35土层厚度(m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厚度(mm)28201715129714. 根据材料可以推知,我国四大高原中石漠化程度较高的是( )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7、D云贵高原15. 分析上表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 ) A.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比例 B.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反比例 C.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相关 D.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负相关16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乔木,提高植被覆盖率B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C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17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

8、,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阶段阶段欧美香港、台湾等地中国、越南等地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820题。18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业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19该产业部门属于( )A原料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C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20导致该产业迁移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劳动力价格21我国以“黑土”著称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宁夏平原22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

9、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A粮食商品率高 B农业走向专业化、机械化C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 D全球变暖23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 A.B.C.D.24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描述正确的是( )A继续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其余产业起辅助作用B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减少三废危害,促进环境保护C扩大煤炭开采量,输出大量煤炭原材料D大量对煤炭工业投资,减少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25亚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亚马孙河 D亚马孙平原26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10、( )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受暖流的影响大受寒流影响大 纬度低,热量充足 陆地面积宽广A B C D27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的系统是 ( )A智能专家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28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29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 B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C在草原上多放养牲畜 D砍伐沙漠地区灌木用作燃料30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A B C D 31

11、青藏高原地区丰富的新能源是 ( )A水能、风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生物能、核能 D天然气、石油 3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3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34、森林作为环境资源在干旱地区的主要作用是( )A、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美化环境、减弱噪声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

12、高,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通过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目前珠江三角洲将部分产业向粤北、粤东、粤西等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移入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回答3739题。35.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 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 丰富的矿产资源C. 劳动力素质高 D. 拥有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36促使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向粤北、粤西等地区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劳动工资水平 土地价格 政策 市场 A B C D37“腾笼换鸟”对粤北、粤西等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