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8808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0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知识点4_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5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含义】,我国的社

2、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宏观调控体系、价格制度与市场体系、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 1.商品市场。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我国的社

3、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典型试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目关键词是“企业”及“下海经商”,以及时间“1984年”,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故C项正确;而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是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是在农村推行的,而材料显然是城市的,故B项错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社会

4、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解析】,【答案】 C,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下图是1984年11月15日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反映出 ( ) A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所转变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上海享有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典型试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这体现了企业的股份公司制改革,这是企业所有权的变更,体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承包经营”经营权的转移,故A项错误; C项“社会共识”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D项经济特区不包括上海,故D项错误。,【解析】,【答案】 B,

5、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据统计,我国城市职工每一家庭就业者负担的人口(包括就业者本人)1978年为206人,1984年降为171人。这一变化说明 ( ) A改革开放促进工业积累与消费平衡 B国家人口政策有效促进了家庭结构优化 C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收人差距扩大 D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渠道多元化,【 典型试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握时间提示“19781984”,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时,国家对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正是改革开放使城市职工家庭就业的负担大大降低,工业积累与消费趋于平衡,故A项为最佳答案;城市职工家庭就业负担的变化与国家人口政策没有关联,也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也没有关联,故B、C两项都可以排除;D项中当时还没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解析】,【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