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78432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5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透视转基因: 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 郭 于 华 转基因技术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从中透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全球化与地 方化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理应成为社会人类学关注的对象。本文以转基因大豆为例,探讨了中国 社会结构背景和主流话语下对转基因技术的本土反应和消费者处境。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知识 权力 科技神话 作者郭于华, 1956年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 100084)。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的脚步,作为生物技术革命前沿的转基因(transgene)农作物日益成 为全球化过程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围绕着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讨论与争端,诸如贸易、生物 安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

2、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频频出现在科技、经济领域,也成为政治、社 会与学术领域中纷争不已的话题。转基因技术被视为一种全球化的生物技术革命,而它在各个 不同的国度,因各不相同的政治体制、社会构成与文化传统,又遭遇不同的反应,有着不同的 命运。由此,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可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透视与分析不同社会与文化及其变迁、 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 帕尔伯格(Robert Paarlberg)就曾以“全球食品战” (the global food fight)为标题描述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反 应及其利害攸关之所在。可以说,这一生物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

3、的。 “转基因”对于中国普通民众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即使是受过教育、“有文化” 的城里人当被问及有关“转基因”的问题时,也经常是一头雾水,语焉不详。然而这样一种高 科技产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却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与我们的意识、观念、判断 与选择发生了多方面复杂的联系。 以转基因大豆为例,作为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美国出口大豆的70 %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 而这一以美国为首的转基因大豆贸易在不同的社会中、以不同的缘由遭遇到相当不同的反应;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为满足需求每年进口约30亿美元的大豆,而其中大部 分为转基因大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因其本身在大豆生产与消费

4、上的许多特点,加之中国社 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特性,使其在对待转基因大豆的态度上被认为独树一帜。在全球视野中 141 Robert Paarlberg , G overning the G M Crop Revolution: Policy Choices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Food,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Discussion Paper 33.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 Dec. 2000. Robert Paarlberg , The G lob

5、al Food Fight.Foreign Affairs, vol. 79 , no. 3 , May2June , 2000. 观察,可以说极为平常的大豆凝集和表达了诸多社会要素与文化内涵;而就中国社会而论,我 们藉此特定的视角可以透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从这个意义上 看,小小的大豆,撼动和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一件事物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从中透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zation)的演变过程与特性,它当然应该成为社会人类学关注与探 讨的对象。对转基因大豆的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与此前的“

6、麦当劳在东亚”和“喂养中国小皇 帝”等“食物系列”的人类学研究具有一脉相承的学术思路。同时,它也是面向21世纪高科 技领域的一项社会人类学探索。我们在此愿重温人类学家华琛教授(James Watson)概括的人类 学研究的信条:在田野工作中,你要居人们之所居,做人们之所为,往人们之所往。非此,人 类学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于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着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基因现 象,社会与文化的研究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一、全球背景与中国特色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其 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

7、” 、 “基因 工程”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 MO)。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 食品。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转基因大豆产品是由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开发的抗草甘膦除 草剂大豆(roundup ready soybean) ,其改良功能在于能抵抗草甘膦除草剂。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 农民只需喷洒一次草甘膦除草剂即可控制杂草生长,同时大豆生长却不受影响。而此前草甘膦 对于普通大豆作物则是致命的。 自1996年转基因农作物进入商业化种植以来,美国一直是采

8、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美 国允许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土豆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在美国播种。据估计,从 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扩大到200亿美元。美 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年7月5 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当年播种转基因大豆达333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 68 %。目前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年产量达到5500多万吨,接近其总产量的70 %。 与任何一种新事物面世一样,转基因产品也带来了不同的看法和激烈的争论。持赞成观点 和持反对观点者在关于食品安全、营养,对人体的长期影

9、响和生物环境安全等重要问题上各执 一端,争论不已。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尚未能从科学原理上被证明完全无害或确定有害, 因为科学技术手段还未能达到确切地了解和控制插入基因的位置、表达状态和全部影响。在这 种支持和反对双方都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确保证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决定转基因产品命运的将 只能是各国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制度安排、利益取向和文化因素了。 欧洲作为最大的抗拒转基因的团体与美国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当然这不仅 缘于双方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有认识上的差异,更由于有贸易上的经济利益之争。欧 洲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中垄断优势的抵制。美国的转基 24

10、1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 引自中华基因网, 2002年6月21日。 James L Watson (ed. ) ,Golden Arches East:McDonalds in East Asia. viii. Jun Jing (ed. )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0. James L Watson (ed. ) ,Golden Arches East:McDonalds in East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因大豆自19

11、96年引入欧洲市场后,导致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在此焦虑形成的过程中, 非政府组织(NG Os)起了重要作用。在欧洲公开的抗议活动造成了反对派的合作并迫使政府妥 协。1998年4月,布鲁塞尔停止了新的转基因作物在欧共体国家的使用和进口,同年欧共体还 颁布了转基因食物的标签规定。这种反对力量在1999年扩大到欧洲以外的食物进口国家,如大 豆进口量很大的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又如何呢?帕尔伯格曾使用一个分类体系来检视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转 基因作物的策略选择:即从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贸易和公共研究投资五个方面分 析了巴西、中国、印度和肯尼亚四国有关转基因的政策

12、。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可以分为促进的 (promotional)、允许的(permissive)、预防的(precautionary)和阻止的(preventive)几种类型。帕 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除了中国官方认可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外,其他三国尽管有科学家和 决策者的推促,但预防性的生物安全政策仍然限制这些作物到达农民手中。作者试图解释这四 个国家的不同政策,并认为国际压力是造成上述三国限制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原因,而中国走了 一条不同的路线,原因也在于它相对地隔离于这种国际压力。 在支持和反对转基因的论战中,至少涉及这样一些力量的较量:国家利益 不同的国度 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

13、特别是贸易做出抉择;开发转基因作物的大公司,无 疑是这一新技术的最大获益者和主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富裕农民,因其生 产成本降低也是转基因作物的重要受益者,但是由于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农产品的 抗拒,也面临重新选择和调整种植策略的问题;以欧洲、日本、韩国为主,因食品安全的考虑 拒绝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以绿色和平(greenpeace)为代表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非政府组 织,坚决而积极地抗拒转基因产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围绕着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上 述集团或组织依据各自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工具展开了堪称转基因大战的争论,时至今日这一争 战仍方兴未艾。 中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

14、的背景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作为发展中国家,它是否如一些西方研 究者所言对转基因采取相当独特的拥抱(embrace)姿态呢?回答中国如何反应是相当复杂的 问题,因其涉及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大豆的生产、消费、加工、进口贸易等方面中国面临多重困境:困境之一是大豆 生产下滑与需求增加的矛盾;由此造成困境之二:中国在短时间内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最大的 大豆进口国;与此相关联,一方面是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大豆销售困难,其结果 就是形成人们所说的“洋豆伤农”局面。国产大豆的价格与品质双重丧失优势,失去市场竞争 力。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是有机

15、的安全农作物,其“自然品质”堪称优 异,但这一优越的自然品质却未能进入市场价格机制。中国加入世贸后,首先和受到最大冲击 的是中国的农业。按照WTO的一般原则,国际农产品协议主要包括增加进口市场准入;削减对 国内生产者支持;减少出口补贴。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尚无良策。在 中美农产品贸易谈判中,中国同意大幅度增加最低关税限额(TRQ1 % 3 %) 的农产品进口数 量,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中国在总体上把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到17 %以下,而其中大豆仅 为3 %。这些变化对中国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对增加农民收益和农村就业等都有很大的负面影 响。2001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农业转基

16、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 安全管理办法 、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三个农业转基因条例,并确定于2002年3月 341 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 Lorien Holland , Leap of Faith: Chinas Embrace of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is Set to Revolutionize Farming. In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0 , 2000. Robert Paarlberg , G overning the G M Crop Revolution: Policy Choi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20日开始实施。从长远角度看,条例有望成为中国政府调控大豆进口的有效工具,但其在具体 情境、关系中实际运作的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二、认识“转基因” 神秘的知识 权力场域 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