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78429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3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方燕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十年河南魏晋南北朝 考古的主要收获 方燕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 历史上 民族大融合的 时代 , 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代 。 地 处中原腹地 的河南省 , 保存有许多这一时期的遗迹和遗 物 , 随 着近十年文 物考古工作的 大规模开展 , 使河南的魏晋南北朝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 1984年 ,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汉魏故 城北 城墙发掘了一处马面遗迹 。 现存马面为一方 形夯土筑起的台基 , 分基础和地上两部分 。 基础为一 方形基槽 , 内填土经夯筑 , 东西宽 约巧米 , 南北长12 . 4米 , 夯土 厚2 . 3 米 ; 地 上部分系在基础之上逐层板筑而成 , 东西宽 1 2 . 9 、

2、南北长n . 7米 , 夯土残高2 . 1 米 。 马 面可分成早 、 晚两个时期的建筑遗迹 , 在早 期夯土中出有绳纹板瓦 、 筒瓦残片 , 当属魏 晋时期 ; 晚期夯土包 在早期夯土周围 , 夯土 中出有黑色板瓦残片 , 应属北魏时期 。 经钻 探得知 : 现存高出地面的城墙也不是一个时 期的遗存 , 而早期和晚期马面遗迹 正是各自 附着在与其时代大体相当的城墙遗址外侧 。 故发掘 者推断 :“ 这座 马面始建于魏晋 , 逮至 北魏都洛 , 大约已有较严重的损坏 , 故而在 北魏营建洛阳的工程 中 , 于加宽城垣的同时 , 又 以修削过的魏晋马面为核心 , 重新建筑了 马面 , 新建马面较

3、之魏晋旧物更为高大雄 伟 ”。 这处马面遗迹的发掘 , 基本解决了该 城马面 出现的年代及 沿革问题 , 并为我 国内 地封建都城使用 马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资料 。 1984年秋季 , 考古工作者在北魏洛阳城 西故长分 沟内侧发现 了4000余米长的北魏洛 阳外廓城西城墙残基 。 19 85年 , 找到外廓 城东城墙 , 长度达1000余米 。 城墙采用夯土 筑成 , 宽度约为 4 米 . 残高约为0 . 5 米 。 六十年代初 , 曾在城北发现一段长约10 00余 米的北魏洛阳外廓城北城墙 遗 迹 。 结合 近年发现的西墙 、 东墙来看 : 北魏洛阳外廓 城城墙的 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4、, 同时 , 对北魏 洛阳外廓城的形制也有了大体的了解 。 1985年 ,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汉魏洛阳城 北魏建春门遗址 , 城门基址略呈长方形 , 南 北长30 、 东西宽 (进深) 约12 . 5米 。 rl的南 北两侧以横截城墙夯土为壁 , 其间布置两道 东西向夯土隔墙 , 构成一 门三 洞的形制 。 这 座城门的门洞 , 采用了靠夯土墙及排叉柱支 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 , 南北二门都各宽约 6米 , 中门洞保存很差 , 依照南北二门 洞的 尺寸推测 , 中门洞规模约与南北二门洞相同 或稍大 。 另外 , 从这次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 知道 , 东汉 、 魏 、 晋 、 北魏四代一直沿用此 门

5、 。 由此 , 我们对该城城门的建筑形制 、 历 史沿革以及城内交通状况 , 都有了较为明确 的认识 。 1982年 ,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堰师南蔡庄 以北邝山南侧俗名 “ 峻陵儿 ” 的山坡 上 , 发 现一处西晋墓地 , 有墓葬2 3座 , 均坐北朝南 , 墓地内墓葬的布局 , 主次分明 , 排列有序 , 显 示出死者生前相互间的尊卑关系 。 其中 M l , 位于墓地最东端 , 居于尊位 , 它在所 有墓葬中规模最大 , 墓 道长3 6 、 宽1 0 . 5米 , 墓 室长5 . 5 、 宽 3 、 高 2 米 , 无疑此墓 主 人 是该墓地生前地位 最高的 。 其 余墓葬 大 都分布在墓

6、地 西 部 。 这些墓葬的规模 都小 于M l , 墓 道 一般长1 7一2 2 、 宽 6一8 米 , 墓 室 一般长4 . 5一6 . 5 、 宽2 . 5一 - 3 、 高 1 . 5一2 米 , 其规格 明显低于M l , 墓 主身 份自然也较M l 为卑 。 调 查者初步认为 : .峻 陵儿 ” 是峻阳陵的儿化音 , 峻阳陵墓地就是 晋武帝之峻阳陵 , 其理由大体如下 : 1 . 这里 的地理条件适合建造帝王陵墓 , 而且此地又 发现一处 大 型晋代墓地 , 再加之 晋武帝贵夫 人 左萦墓志即出 于此 , 并与志文所载 “ 葬峻 阳陵 西激道内 ” 相符 。 2 . 左萦墓即 是峻阳

7、陵 墓地西部墓群中的 一个成员 , 那么 , 墓群中其 他2 1座墓 可能都是妃子之类的墓 , 东部M l 可能是武帝墓 , 这与史书记载 晋武帝多内宠 是吻合的 。 3 . 晋书 羊枯传 : 羊枯卒 ,“ 从 弟诱等述枯素志 , 求葬于先人墓 次 , 帝不许 , 赐去城十 里外近陵葬地一 顷 , ” 从 “ 去 城十 里外近陵葬地 ” 可知 , 峻阳陵距晋洛阳 城大约十 里 上下 , 而峻阳陵墓地去晋洛阳城 的距离恰合此 数 。 在 堰 师后杜 楼以北的邝山上 , 也发 现一 处西晋墓地 , 称枕头山墓地 , 在此地共 探出墓葬 5 座 , 均 为坐北朝南 , 墓 地内 , 墓 葬的形制 、

8、 布局 , 都与峻阳陵墓地一致 。 其 中M I 是枕头 山墓 地中规模最 大的 一 座 , 墓 道长4 6 、 宽n 米 , 墓 室长4 . 5 、 宽3 . 7 、 高2 . 5 42 米 。 它位于墓地东端 , 居尊位 。 M Z 一M S , 规模较M I 为小 , 一般墓道长1 8一2 4 、 宽 6 一 7 米 , 墓室长4 . se e - 5 、 宽 3一3 . 8 、 高 2 一2 . 5米 。 它们分布在墓 地西部 , 作前后两 排状 , 每排各二墓 。 墓地周围 , 残存有陵垣 及建筑遗迹 。 东垣 全长约38 4米 , 北垣全 长约 80米 , 西垣 (有一段 由南北向

9、变为东西向) 全长约3 3 0 米 。 这些残垣宽度为 2一6 米 , 夯土较薄 , 厚度为2 0一3 0厘米 。 现存的三面 陵垣围成一个北窄南宽的梯形陵区 , 东西二 垣最大间距约为25 0米 。 在陵区内探出两 处 建筑遗迹 , 皆与陵垣有密切关系 。 一 处位于 墓地东北角 , 东垣最北端 。 为一长方形夯土 台基 , 南北长2 6 、 东西宽9 . 5 、 夯土 总厚度 1 . 5 米 。 另一 处位于第三段西垣 (东西走向 者)的南侧 , 由三块夯土基址组成 , 东部一 块作 “ ” 形 , 长2 0 、 宽 9 米 ; 中间一块作 方形 , 为5 x s 米 , 西部一块作 “

10、匕 . 形 , 长1 5 、 宽n米 。 从其位置看 , 这两 处建筑遗 迹与陵区守卫有直接关系 。 调查者还在枕头山墓地 , 发掘了其中规 模较小的M 4 和M S 。 这两座墓 , 历史上屡 次被盗 , 骨架零乱 , 随葬品散失殆尽 。 M 4 是一座具有长墓道 的土 洞墓 , 由墓 道 、 雨道 、 墓 室三部分 构 成 。 在 雨道内发现三具未经扰 乱的动物 骨骼 , 正对墓 门为猪骨 , 其 西侧为 狗骨 、 东侧为牛大腿骨 , 这应与封墓前祭 奠 仪式有关 。 墓 室内葬一 人 , 葬具为漆棺 , 沿 西壁 竖放 。 棺长约2 . 5 、 宽约。 . 8米 。 残存随 葬品有 ;

11、涂殊陶盘 、 涂殊陶碗 、 灰陶碗 、 长 方形 石板 、 涂彩蚌片 、 残铜扣等 。 M S 形制 同M 4 , 但破坏严重 , 残存随葬品有 : 涂殊 陶盘 、 涂殊陶碗 、 灰陶罐 、 灰陶碗 、 铁钩形 器 、 镀金铜铺首 、 铜搭扣 、 串珠 、 散珠 、 桃 形 金叶等 。 在M 4 、 M S 的墓 室铺地砖表面 饰弧线状绳纹 , 皆为晋砖 。 调 查与发掘者认 为 : 枕头山墓 地很 可能是 晋文帝崇阳陵 。 其 理由 : 首先 , 峻阳陵墓地既是峻阳陵 , 那 么 , 与其处于 同一时代 、 同一级别的枕头山墓地 , 也应当属于帝陵一级 。 其次 , 在地理位置上 , 枕 头

12、山墓地在东 , 峻阳陵墓地在西 , 与郭缘生 述征 记所记崇阳陵 、 峻阳陵的相对位置 契合 ; 第三 , 以枕头 山墓地的墓葬方向估 计其 “陵 道” 的方位 , 及荀岳 墓 志 出土 地潘 屯 村西恰在 “陵 道之右 ” , 与墓志所云相 符 。 通过上述的 调查与发掘 , 以及今后对 晋陵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 , 彻底解开晋 陵之 谜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 了 。 这 一时期的墓葬较为重要的还有如下 几 处 1984年 , 在河南堰师杏园村发掘的两 座 魏晋墓 。 杏园 6 号墓为砖室墓 , 由墓 道 、 前 雨道 、 前室 、 南北耳室 、 后雨道 、 后室六部 分 组成 。 从封 门至 后

13、 室东 端长1 6米 , 最宽处7 . 2 米 , 加上1 2米长的墓道 , 全墓 总 韧 8米 , 墓底至地表 9 米 。 此墓曾被盗 , 大 部分随葬品已失去原来位置 9 随葬 有陶瓮 、 带盖罐 、 仓 、 仓 、 方盒 、 圆案 、 方案 、 灶 、 壶 、 猪圈 、 盔 、 小罐 、 鼎 、 盆 、 勺 、 耳杯 、 鸡 、 盘 、 俑 、 瓦当等 , 铜器有镜 、 管形器 、 衔镰 、 盖弓帽 、 含辖 、 钱币 , 石 器有猪 、 砺 石 、 砚 等 。 杏园3 4号墓 , 是一座东西向的前 室土 洞 、, 后 室砖券墓 , 全墓 总长33 . 2米 。 自 西向东可分为墓道 、

14、 前雨道 、 前室 、 后 雨道 、 后 室五部分 , 在雨道 石 门内摆放有兽形帐座 、 武士俑 、 仆从俑 、 陶盘 、 镇墓兽 、 水井模 型 、 陶牛等 , 前室南部有白灰痕 , 并有人头骨 、 尺 骨和棺钉 , 应为棺的所在 。 室中部有多子 福 、 陶磨 , 西北角有空柱盘 、 灶 、 扁壶以及 鸡 、 猪圈的模型 。 后室南部亦为置棺处 , 但 已朽 。 室北部有陶牛 、 陶羊 、 四系罐 、 陶灯 、 陶盆 、 圆陶案 、 兽形帐座 、 仆从俑 、 陶马 、 耳杯 、 扁壶 、 空柱盘 、 多子福 等 , 后雨道内 有陶罐 、 兽形帐座 、 圆陶案 , 墓 志碑被打碎 。 根据

15、墓的形制和随葬品看 : 6 号墓中的生 活 用具 和模型器依然大量 沿袭东汉晚 期的作 风 , 但其形制已与东汉有所不同 , 故为曹魏 时期 ; 而3 4号墓为典型的西晋墓 。 1983年发表的安阳孝民屯 晋墓 , 以M15 4 尤为重要 。 此墓为竖穴土坑墓 , 平面呈长方 形 。 墓口距地表深1 . 8 5 、 长2 . 6 、 南宽0 . 9 、 北宽0 . 8 5米 , 墓底距地表深5 . 2 5 、 长2 . 5 、 南 宽0 . 8 8 、 北宽0 . 8 米 。 在南壁距地表深1 . 2 5 米 处 , 挖有小完一个 , 东西长0 . 7 1 、 南北宽 0 . 3 3 、 高0

16、 . 3 2米 。 完内有瓮 、 四系罐和陶瓶各 一件 , 并有牛腿 骨一段 。 墓底平整 , 顺置木 棺一具 , 但已朽 。 棺内有头南足北 、 仰身直 肢的 人骨架一具 , 上肢已朽 , 下肢保存较好 。 棺 内有羹金 马具一副 , 其鞍具在南端 、 髻具 压在鞍具之下 , 其北为前后革醒奕饰一 副 。 人 骨架顺置在前后糟奕饰和鞍具 、 髻具之上 。 鞍桥下有当卢及部分变铃和带卡 。 木棺外西 北部发现有马头 骨 、 狗头骨和狗爪骨 。 这套 完整的马具 , 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 早又最完整的实物资料 , 而单马 橙的发现尤 为珍贵 。 这 对 于研究我 国古代骑兵的发展 和 军事史 , 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 另几 座墓 , M16 5 、 M 19 5 、 M19 6 、 M 19 7 均为 竖穴土坑墓 , 平 面均呈长方形 , 方向也大体一致 , 在头侧的 墓壁都挖有小完 , 完内都随葬有瓷器或陶 器和 牛骨 , 随葬品的种类 、 形制相 同 , 从墓 葬形制或出土 器物和埋葬习俗看 , 这 几座墓 应属 同一时期 , 其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