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78365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8 商场现代化2 0 0 8 年6 月(中旬刊)总第5 4 2 期 经 营 管 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百川归海,融会而成。有了对 诸流的汇集, 才展示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有容乃大。 在其博 大中,尤为凸显的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就像大江 大河奔流不息。 本文将探讨聚焦在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 这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以 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 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 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些充分说明,

2、道家所关切的政治是以侯 王、君主、圣人和国家、天下为其价值指向的。此其一。 其二, 道家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严。 “以正治国, 以 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在老子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比“治 国” 、 “用兵” 、 “取天下”更大的政治,正因如此,老子的古代管 理思想将这一切相混而获得了浓厚的政治情趣。 最后,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有十分强烈的谋略 意识而成为“君人南面之术” 。 一、思想出发点 道家学说蕴涵着自成体系的古代管理思想,它们影响着 中国古代的管理, 并成为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构成要素 之一。 通常认为,道家学派源于老子,根据郭沂在从郭店竹简看 先秦哲学发展脉络 (

3、载 光明日报 1 9 9 9 年4 月2 3 日第五版) 中 的观点:老子乃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 本文主要根据出 自老聃的老子来讨论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 最主要的是他们讲道, 且以道为宗。 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抽去“道” ,道家就失去 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老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法自 然” ,为其“无为而治”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哲学支撑。我们借助 “道法自然”引出道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思想出发点:道是宇宙之 本质,万物之母。万物皆由道而生,依道而存。 “道法自然” ,即 道惟以自已为法,更别无所法。所以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得 知,君王治理国家应循道来

4、用“无为而治” 。 首先, 道是宇宙之本原、 万物之母。 在老子以前, 人们普遍认 为天是万物之父, 万物皆由天而生。老子则不然, 他说,“有物混 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 道 , 强为之名曰 大 ”( 老子第2 5 章 ) 。 老子告诉人们, 名为 “大” 的道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浑然而成, 它寂寥无形无声,独立长存不改变,周而复始永不消失。 其次, 万物皆由道而生, 以道而存, 而道则以自己为法。 老 子说: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 ( 老子第6 2 章 ) 奥是 指房子的最里面,在房子的西南隅是祭神的地方,这里

5、则指主 人、 创造者。 老子要告诉人们的是, 道是万物之主、 善人之宝, 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由道而生,所以万物必须以道而 存,循道而行。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 老子第2 5 章 )本文对“道法自然”的解释接受张 岱年的看法,他反对把“自然”当做专名,而把“道法自然” 解做“道取法于自然” 。在他的中国哲学大纲 、 中国古典 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 “自然”被解释成“自己如此之意” , 因而“道法自然”也就变成“道以自己为法” ,或者说道是“自 己如此” 。 最后, 君主治理国家应循道而采用 “无为而治” 。 老子说:“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的最高法则

6、是自然而然, 故道常无为, 但道 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老子有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 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 大。 ” ( 老子第3 4 章 ) “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成之熟之, 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 德。 ” ( 老子第5 1 章 )这是说,道虽生万物且为万物之宗,然 而并不是像有人格的上帝主宰一切和统治一切, 万物皆由道生成, 而道之生万物和万物遵循于道, 都是无为而自然的。 从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可以得出,

7、 君王治理国家必须循道而 采用“无为而治” 。无为与无不为组成了道家之一对反与复。正 因为无为实质是为了无不为, 所以该哲学命题为道家治国之道因 谋略化而成为历代君王“南面之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治国谋略 不能把无为而治看成是让君王放弃权力,取消治理,解除对 人民的一切束缚。事实上,老子正是企图借“无为”这种迂回来 实现君王的治理目的, 让君王运用权力巧妙地把人民束缚在这块 “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实现其治理的稳定和功利。在无为 而治下, 老子提倡使用的既不是赤裸裸的严刑峻法, 也不是温情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管 斌 何似龙 河海大学商学院 摘 要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

8、谋略型特征。 在 老子 一书中, 关于圣人、 侯王怎样治理国家则是 十分重要的内容。这说明,道家所关切的政治是以侯王、君主、圣人和国家、天下为其价值指向的。道家主张宽松的政治 而反对政治苛严。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在老子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比“治国” 、 “用兵” 、 “取天下” 更大的政治,正因如此,老子的古代管理思想将这一切相混而获得了浓厚的政治情趣。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 有十分强烈的谋略意识而成为“君人南面之术” 。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政治谋略 9 9 商场现代化2 0 0 8 年6 月(中旬刊)总第5 4 2 期 经 营 管 理 脉脉的仁义说教手段,

9、而是造成一种“无智” 、 “无欲”的社会不 发达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实现君王对百姓的有效治理。这 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由此看出君王“南面之术”之 实质。 “南面之术”来源于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特点。古人所造 房屋多是坐北朝南, 由于房屋南向, 尊长大半坐在正中面向南方, 卑幼自然向北。 “南面” 、 “北面”之称由此而起。 “南面”用作指 高高在上的治国主体, “北面”则指俯首称臣的官僚或卑下的奴 仆、贱民百姓。因此, “南面之术”便自然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君王驾驭臣下、 压制人民的手段和权术。 既然道家思想的渊源之 一是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那么老子“无为而治”成为君王“南 面之术

10、”也就顺理成章了。 “无为而治” 的具体手段选择及管理谋略化倾向得到了老子的 哲学思想支撑。 既然万事万物由道而生并依道而存, 道所代表的 万物运动变化总规律是反复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达到极 度,无可再进,则必然为其反面,如是不已,所以“无为而治” 的君王“南面之术”主要表现在老子一书的弱用之术上。如 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 中所述: “ 老子一书的 主要贡献在于全面揭示了柔弱在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样可以 把握为无为 、 知无知 、 事无事 、 。 无为无不为以及柔 弱胜刚强的真谛。 老子的作者是正题反做的专家作者 们极为聪明狡猾,他们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却不正面陈言,更不 阿谀

11、,常常在嬉笑怒骂中奉上权谋治术。 ” 老子的弱用之术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静观待变:君王治国时,应遵循“静为躁君”原则,以安 静主宰动躁,做到临事不惧、镇静自若而求胜人一筹。 守弱用柔:老子认为,柔弱最有生命力, “天下之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 ( 老子第 4 3 章 ) 。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 ” ( 老子第7 8 章 )老子宣扬柔弱胜刚强,提 倡守弱用柔。 知盈处虚:治理国家时,自然应选择能时时遵守天地自然之 道者。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要太过分,且又虚怀若谷,毫不自傲, 所以能推动万物发展以旧更新,此谓“不盈” 。除此以外,还有 “去余” ,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12、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老子第7 7 章 ) 。这 样,治理国家时,若能遵照“不盈”和“有余”原则,就可能保 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居上谦下: 老子分析和讨论了上下、 贵贱、 难易、 大小和胜败 之间的关系, 不主张儒家的居上示尊来维护上的神圣性,而是采 取迂回方式, 主张居上谦下,以下安上。 三、治国手段 从“道法自然”出发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手段。所 谓“无为而治” ,乃指治理国家时依循社会发展规律而顺其自然 的作为。 治国主体既不对人民强加妄为, 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 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又要尽力消除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使 民无知无欲而不能

13、为或不敢为, 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道家的 “无 为而治” 。 首先,老子对君王的治国之道作出评价,提出理想的治国之 道就是无为而治。 ( 老子第1 7 章 )有言: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 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说,治国的君王可 分为四等:最好的君王,总是在百姓之上默默地治理国家,百姓 虽知道他的存在, 但并不会感觉到他在为百姓做些什么;次一等 的则是人民意识到自己在善政下生活, 对君王充满感激之情;再 次一等的是君王治国制定很多刑罚,使人民对君王存有恐惧之 心;最坏者,倒行逆施,人民不但不敬畏他,还起来反抗他。君 王

14、若诚信不足、乱施乱为,人民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所以,理 想的治国之道自然就是:君王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事情 办成了,百姓并不知是君王的功劳,反而会说, “我们本来就是 如此” 。老子认为,在这样的治理下,君王和人民相安无事,大 家都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 其次,老子把君王的有为看成是引起社会祸乱的根源。因 此, 君王必须顺应自然, 采用无为而治, 亦即不对人民强加妄为, 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 ( 老子第7 5 章 )写道:“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此即说, 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治国主体政令繁多,百姓不胜其烦,所以 便以狡诈相向,变得难以治理。老子把重税、刑

15、杀和战争看成 是产生社会祸乱的根源。他说道: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 ( 老子第 7 5 章 )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 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 老 子第 7 5 章 ) 老子认为,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老子第 5 7 章 )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老子第7 4 章 ) 。治 国主体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苛政逼得民不聊生,百姓必然 起来造反。 最后,作为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国主体必须 设法消除便民有为的社会条件, 使民陷入不能为或不敢为的境 地。老子把“有智” 、 “有欲”看成是人民产生有为的

16、最根本原 因,因此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在于消除智与欲:经济上为使 人们不再争夺财货,应毁掉一切巧利之器,不贵难得之货,把 黄金视为粪土;政治上,应不尚贤,这就可以避免人们争风斗 智,而做到“使民不争” ;精神上,则要去掉一切知识,绝圣 弃智而民利百倍。治国主体应制造一个禁区,使人民不敢为欲 求利。老子公开声称“罪莫大于可欲” ( 老子第4 6 章 ) ,即 谁有欲望和智慧,就给谁以惩罚,甚至是“为奇者吾得执而杀 之” ( 老子第7 4 章 ) 。由是,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 3 章 ) 。 参考文献: 1 孙以楷: 主编 道家与中国哲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2 刘文英: 主编 中国哲学史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2 3 何似龙 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