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波伏瓦及其存在的模糊性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KB
约4页
文档ID:10478322
波伏瓦及其存在的模糊性_第1页
1/4

波伏瓦及其存在的模糊性张新木摘要:波伏瓦的《模糊性的道德》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开始研读黑格尔、克尔恺郭尔、康德等哲学先驱的著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并且从美学、自由、行动和时间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模糊性的特性和体现,最后提出要建立一种模糊性的道德她主张承担自身的存在,争取自由,让我们的存在处于向无限性开放的有限性中正像那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不管结果怎样,做你该做的事如果每个人真的做他该做的事,那么每个人的存在将得到拯救关键词:模糊性 存在 道德 自由[Résumé] Pour une morale de l’ambiguïté de Beauvoir est une réflexion sur la condition de l’existence de l’homme. Sous l’influence de Sartre, Beauvoir a bien étudié les oeuvres de Hegel, de Kierkegaard et de Kant, elle a formulé sa propre conception de l’existentialisme et a avancé une idée de l’ambiguïté de l’existence. Elle a démontré des caractéristiques de cette ambiguïté ainsi que leur manifestation au niveau de l’esthétique, de la liberté, de l’action et du temps. Elle préconise l’assomption de son propre être et la lutte pour la liberté afin de choisir une existence dans sa finitude ouverte sur l’infini. Comme ce vieux dicton qui déclare : « Fais ce que dois, advienne que pourra » . S’il advient que chaque homme fasse ce qu’il doit, l’existence sera sauvée en chacun.《模糊性的道德》是波伏瓦创作初期的哲学著作。

该书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探讨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研读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克尔恺郭尔的《哲学寓言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并于 1947 年发表了《模糊性的道德》一书,对自己的哲学思考作了阶段性的归纳和总结该书提出了 “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并且从美学、自由、行动和时间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模糊性的特性和表现,最后提出要建立一种模糊性的道德一、存在的模糊性波伏瓦在回顾前人的经验和思考后指出:“自从有人类以来,自从有人类生活以来,人类全都经历了人的状况那悲剧式的模糊性”(Beauvoir,2003:12)这种模糊性就是事物的二重性,即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自由与奴役、主动与被动、现时与未来等法国先贤蒙田曾经说过:“我们生活的不断劳作,就是建造死亡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与其同类的共存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生存和死亡的真理,面临着自身的孤独和周围世界那微妙的关系,面临着自身自由和被奴役的真理,还有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渺小和伟大的真理,这就是存在的模糊性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些状况,人们只能承担起这些基本的模糊性只有对生活的真实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人们才能汲取生活的力量和行动的道理。

存在主义最初就被定义为一种模糊性的哲学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用模糊性这个概念对人作了根本性的定义他说人这个生灵,其生存就是它不生存着,人这个主观物,它只能作为在世界中的现存才能自我实现人是一种介入的自由,是一个突然出现的自为(pour-soi),即立即给予他人的自为而“有用” 这个词最初并没有意义:它只能在人类世界中得到确定,而这个世界是由人提出的计划和目的构成的人类出自原始的孤独,在孤独中既没有有用的东西,也没有无用的东西波伏瓦认为,人的生命得由人自己给它赋予意义在人的状况中,出现了一种不能实现这种意义的情况要实现这个状况,人类必须作为生灵承担起生存,“让自己的生存缺失,以便获得生存”为了证明存在的模糊性,波伏瓦选取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立、下等的人与严肃的人的对立、虚无主义者和激情的人的对立,并将存在的积极形式归属于艺术创作笛卡尔说过,人的不幸,就来自于他首先曾经是一位儿童波伏瓦认为,儿童的存在境地是外界强加的,在成人世界中,儿童就只能遵守和服从;他天真地成了成人幻觉的牺牲品儿童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奴隶和妇女的境地中就社会等级而言,下等的人拒绝面对生存的冲动,害怕参与某个计划,害怕某种可支配性,躲避在严肃世界的现成价值中。

而严肃的人通过使自由从属于一些无条件束缚的价值,达到这些价值就会持久地给自己提升价值,实现自我而虚无主义者则拒绝自身的存在,想毁灭他人,让整个人类彻底消失激情的人则将客体作为一种绝对物,把客体当作主体性的揭示物激情是对主观性的承担,同时也是对生存的揭示;它使世界布满了可欲望之物,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意义最终,艺术家和作家则以另一种方式,努力克服存在的困难;他们致力于将存在实现为绝对物,使之成为固定和永恒的存在物,即词语、笔划、大理石等艺术作品:在艺术中,时间停止了,形式清晰了,完整的意义也就出现了;在这个回归中,存在得到确定,出现了康德所说的“一个无止境的目标”二、模糊性的体现美学的暧昧:即介入世界和获取意义的方式中存在的暧昧波伏瓦认为,看待与审视外部世界,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保持一种分离的凝视关系:在时间之外,在远离人的地方,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对面,把自己看作一个纯粹的眼光,对所有的境地一视同仁,排除任何的偏爱于是,历史学家以同样从容的热情去看待雅典、罗马和拜占庭的兴盛与衰落;旅游者则以同样安静的好奇心去看待罗马斗兽场、锡拉库萨的奴隶庄园、罗马公共浴池、皇宫、神庙、牢房和教堂:即那些存在过的东西,这就足以令他们满足。

另一种则是艺术家和作家的态度,他们不局限于纯粹的凝视角度,而是以确定的投射角度来看待事物,主张用这种投射来展示人类境地的漠然性;创造者向艺术品投射一个素材,通过这种方法使素材展示一种状况,揭示一个真理,并且昭示作者的意图例如作家想展现童工苦役在他心中引起的恐惧,他便在作品中用他的叙述、风格、形象来感染读者,读者便忘记了苦役的恐惧,甚至还会格外欣赏这个作品这两种态度折射出美学的模糊性,并且反映了艺术家的自由的模糊性艺术家必须身处他想要表现的世界之中,成为被压迫者或压迫者,服从者或反抗者,这样才能在自我存在的中心找到所有人都共有的要求,在自己身上和普遍的人身上夺取表现世界的自由,获取自己行动的道理自由的二重性:自由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波伏瓦认为,人首先要愿意自由,愿意做出揭示生存的选择,确定自由的积极性和建设性这个自由将在不断被超越的运动中使生存过渡到存在科学、技术、艺术和哲学便是存在对生存的不确定的征服:只有通过承担这些征服行动,才能使科学技术恢复其本来的面目,进步这个词才能找到它真实的意义艺术不应该建立偶像,而应该向人们揭示存在人类的建设性活动,应该成为通向自由的运动,而且必须被人们承担起来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例如发现、发明、工业、文化、画作、书籍等等,它们都是很具体的行动,向人们开放着多种具体的自由,是自由本身的自由扩展: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这种建设性活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他的计划,积极地构建他的未来对被压迫者来说,应该抓住这个自由,积极和自由地决定,决定起来反抗压迫,真正开始奴隶解放的运动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胡作非为,要尊重自由的道德,而且也不能同时尊重所有的自由要积极地使用自由,接受斗争的张力,不惜任何代价去拒绝压迫行动的背论:任何行动,在它为人类造就积极意义的同时,都有可能带来某种消极作用人们就处在这样一种悖论面前,即任何一个行动在为人类谋利益的同时,又立刻变成对抗人类的行动因此,一种行动理论要关注的第一件事,通常是要掩盖从事的事业所包含的失败部分波伏瓦认为,为使解放的行动成为完全道德的行动,它必须通过压迫者的一种思想转变才能实现从前人们认为,通过时间和空间,事业的胜利最终会到达无限性,涉及整个集体人们常常宣扬一种哲学:先要失去,才能得到,只有死去才能完成一生,只有接受奴役才能实现自由行动既把人当作手段又当作目标,既当作外部客体又当作内心天地然而,人们所预定的最高目标是自由,自由是惟一可以构成任何目标的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带来价值的行动却对自由造成危害,那么这种行动就必须得到控制。

因此,像舒适、幸福、财富等,都必须服从自由这个绝对的实现条件现时与未来:“未来”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分别对应于人的模糊状况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生存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存在;这个未来既作为生存,也作为它所瞄准的存在波伏瓦认为,“当我设想自己的未来时,我设想这是一个运动,它延伸着我今日的存在,它将完成我现在的计划,并超越这些计划而走向新的目标:未来,它是一个特别的超验所确定的意义,它与现时息息相关,与现时一起形成一个惟一的时间形式”(Beauvoir,2003:143-144 )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设想的那个未来,一个赋给每个瞬间的现实人类不应该将拯救自身的努力寄托于这个未定和陌生的未来:应该由人类在自己的存在中去承担这个未来;而且这个存在应该对未来做出肯定,这个未来应该是人类的未来,一个有限的未来历史不是一个理性的整体,世界也不是一个理性的整体人,人类,世界,历史,根据萨特的说法,是一些“被非总体化了的总体”,它们相互分离,但不排斥相互的关系世上只存在通过特别个体存在的社会,同样,人类的历险是在时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且一次次有限的历险都向未来的无限性开放着,通过这种开放性,它们的特别形象能够投入其中而不致自我毁灭。

未来是任何行动的意义和物质所在三、模糊性的道德存在的模糊性已经得到证明,但是,我们必须为存在的模糊性建立一种道德波伏瓦认为,首先“不应该混淆模糊性的概念和荒诞性的概念将存在宣布为荒诞的东西,就是否认存在能够给自身一个意义”(Beauvoir,2003 :160)说存在是模糊的,就是说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其意义应该不断地自我丰富一种模糊性的道德,它应该是一种拒绝作先验性否定的道德艺术和科学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真理与谬误、精品与平庸之作是客观存在的任何道德的本质,就是把人类生活看作一场对弈,一场有可能赢也有可能输的较量,要向人们传授获胜的手段人们为了获得自身的真理,就不应该尝试着消除其生存的模糊性,而应该接受并实现这种模糊性作为存在的道德,就是要承担起自己的生存,让自己生活在活着的人中间,回到生活中,回到真正的天地空间存在主义不建议任何逃避行为相反,只有在生活的真理中,存在主义道德才能得到证实不要害怕失败,人的状况都是以失败部分开始,没有失败,也就没有道德;在行动的内容否定行动的意义的情况下,应该改变的不是意义,而是要改变行动的内容只有人民的需求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才是确定目标和内容的标准;只有从某个被拒绝的境地中,只有通过这种拒绝,才能出现一种可希望的新的状况;只有在根植于历史与经济的世界中,人的意志才能将自身投向未来,选择一个视角,而在这个视角中,诸如目的、进步、效率、成功、失败、行动、对手、工具、障碍等词才有了意义。

作为自由的道德,首先要让它处于正义的事业中其次,要关注个人的自由在自由和存在之间有一种具体的联系;人要自由,就要有生存,有揭示处于存在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