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7104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岳课堂实施与反思遂昌县万向中学 李春鸥本堂课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节奏韵律、读出画面、读出诗情,使学生会读,会思考,会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围绕“学为中心”,贯穿整堂课的学习方法是入境换位法,即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并进入情境,站在诗人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诗情。一、教学过程主要为三个环节: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诗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环节:读出节奏。本环节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骤,读准字音。要求学生自由诵读,看注释注音,并在原文中标注。其他字词看情况点明(夫、了、曾、眦)。齐读读准字音。第二步骤,读出节奏。出示小知识:

2、五言律诗朗读节奏有以下两种:XX/XX/X ;XX/X/XX。介绍五言律诗的一般节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读法用斜线在原文中画出节奏。一生读,学生点评。并指导节奏朗读(停顿要求声断音不断)。齐读读出节奏。第三步骤,读出韵律。出示小知识:押韵,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富有节奏之美和声调的谐和之美。学生指出押ao韵,要求学生张大嘴巴读出韵味。齐读读出韵律。反思:三步骤读诗基本完成任务,但节奏和韵律如果不能有一个很好的区分度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指导,不妨可以换成读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介绍诗歌平声读音延长,仄声读音上提,来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同时简单指明诗歌押韵要读出谐和之美。当然,这只是我在

3、实施课堂教学后的一个小看法。第二环节:读出画面总问题设计:诗题为望岳,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色?请发挥你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写景的诗句。(如在描绘景物时加入感官描写或修辞手法)出示小知识:律诗每两句为一联,1、2两句叫首联,3、4两句叫颔联,5、6两句叫颈联,7、8两句叫尾联。本环节分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骤:示范描绘,讲明“注释”与“描绘”的区别。首联写景的句子“齐鲁青未了”,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并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读出本句诗中泰山的特点:青、连绵不断。再根据泰山的特点,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出示描绘本句诗描绘的句子)。让学生在对比“注释”与“描绘”的区别中,明

4、确描绘的要求。第二步骤:分两组分别描绘颔联和颈联。课堂巡视观察学生写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第三步骤:交流点评。第四步骤:小结前三联写景写出的泰山的特点。反思:本环节在明确了“注释”与“描绘”的区别,并有具体示范的前提下,让学生下进行“描绘”,完成情况比较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必须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以往学生答题情况,对于描绘诗句画面总是很欠缺,基本上就是简单的翻译,没有画面感。于是设计了“注释”解读与“描绘”画面的对比。另外,画面的想象必须先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也依赖于对诗句的“注释”解读,这样的想象才不会天马行空。描绘示范来自于网上,“齐鲁青未了:那一脉苍莽的青色,蓊

5、蓊郁郁地,绵延在齐鲁大地上,望也望不到边际。”在要求学生描绘时有强调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通过各种感官器官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描绘,但示范描写中没有这些手法,不能很好的起到示范作用,也影响到课堂指令明白到位的传达。描绘示范不妨根据指令的明确要求自己来写,这样的示范效果会比较好。评课时指出“先讲特点,再讲描绘,环节冲突。”关于这一点,我的设计出发点是: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先读懂诗句,并能像首联示范的一样,找到所描写景物的特点,能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最后交流描绘后再进行一个全诗泰山特点的小结。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有待调整,特别是同第三环节的“感叹句”的设计问题“啊!多么 !(不能填“美”“漂亮”。)”也

6、存在重复提问问题。第三环节:读出诗情。总问题设计:假如你是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致,内心会有怎样的感觉?本环节分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骤:景中情,品析写景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从诗人炼字入手。请以“啊!多么 !(不能填“美”“漂亮”。)”的句式表达读完颔联的内心感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在本首诗中也不例外,特别是“钟”和“割”两个字,请点评好在哪里?学生交流。学生回答不是十分明确。进一步引导:不妨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或者用组词法根据诗句意思对“钟”和“割”进行组词理解。学生利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并组出“钟情、情有独钟”和“刀割”这样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彩的

7、点评。第二步骤:情中理,品析抒情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写作背景入手。 “会当”如何理解?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终当、终要”。这个词语会在什么时候用到?会以怎样的口吻来读?学生明确:发誓时,坚定的口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誓言。在本诗中作者发誓要怎样?介绍本次作者登泰山未登到山顶,并从诗中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学生明确:攀登泰山绝顶。仅仅是这样的誓言吗?出示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

8、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作者还发誓要怎样?学生明确:攀登人生绝顶。资料补充,进一步理解作者登泰山的感悟。“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反思:诗歌语言的赏析,学生能自己理解最关键。有了上一环节“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对颔联的理解,没有了对诗句的陌生感,在重点赏析“钟”、“割”两个字,简单多了。学生自己理解,也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提示从修辞和组词方面进行赏析,在课堂实施中效果比较明显,也做到了让学生讲明自己的品析见解,凸显学生的主题地位。其实学生对于从修辞角

9、度品析语言并不陌生,只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一下子没找对方向,于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应该体现出来。感叹句的提问设计不妨直接取消,学生答出的答案同第二环节小结泰山的特点基本一致。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学情了解不到位,在备课时在各个步骤应更细致的考虑学生的情况,并进行更有效的指导。诗歌情感解读偏于简单,在设计本环节时,也是考虑到课堂的课堂容量和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考虑更多的是本堂课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解读情感时只安排到这里。但这也给我一个很好的借鉴,也许可以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本堂课以解题“望岳”二字入手,以概括写景抒情类律诗学习方法(入境换位法)结束。二、关于本堂课设计的几

10、点想法:1、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一个学习方法换位入境法。授之以渔。我想这个是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努力实践的一种课堂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直接告知方法或许只是一种纯理论的学习。课堂上给学生演绎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样的效果才能显而易见,事半功倍。2、读课文,特别是诗歌,就像余映潮老师说的一样,我们得“小步轻迈层次分明”。诗歌教学首先就是“读”吧,而且“读”贯穿整个课堂,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诗情。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3、由景入情,“面对这样的景,有怎样的感受?”以颔联为例进行由景入情的深度解

11、读,并结合诗歌炼字进行语言品析。再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情入理,深入感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对景物描写诗句的解读并上升到对诗歌情感的理解。4、课堂教学“听说读写思”相结合,“读思(想象)写”相结合在“读出画面”环节,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笔写作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景诗句本来就是画面性的解读,景读不来,情由何来?三、评课小结课堂亮点:1、教态自然亲切。2、注释与描绘区分开来。3、用修辞和组词来解读“钟”和“割”,指导到位。4、注意学生学法指导换位入境法。几点不足:1、朗读指导可更具体。比如可以进行范读,读出节奏和韵律指导可以更明确。“读诗赏析理解”,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更密切的联系。读可以更好的贯穿整个课堂,帮助解读诗歌。2、描绘示范来自于网上,不妨可以自己写句范例。先讲特点再讲描绘,环节冲突。3、诗歌解读可以更深入。 感悟:“学为中心”,学情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明确课堂的立足点为教学生学,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分析与关注,有效的教与学才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