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5737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民歌的特点。 3、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诵读课文。 2、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教学难点:互文手法的运用。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读议结合。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木兰诗是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历年来都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山区学生)文言文接触的不多,文言知识积累贫乏,对于文言文章的学习难度较大;再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2、。因此,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以诵读、探究、积累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施过程:一、 运用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导入课文 欣赏豫剧花木兰,让学生说一说这豫剧里刻画的形象是谁,从而引入课文。“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同学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走进这一位神奇的巾帼英雄。二、 关于课文和“乐府诗”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汉乐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在汉魏六

3、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的新诗体,叫作“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会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到南北朝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名称转变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民间歌诗是乐府诗的精华。 三、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提出朗读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和疑难之处,小组内探讨解决。老师巡视倾听,并及时进行指导。四、 检测自读效果,进行经验分享方式:请两组同学朗读课文;欣赏木兰诗配乐朗诵,找出自己觉得还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读出自己的味道;全班同学一起朗读。1、 读

4、准字音机杼zh 可k汗hn 鞍n鞯 jin 辔pi头溅溅jinjin 鸣啾啾 jiji 胡骑 j 戎rng机 朔shu气 金柝tu 云鬓bn 唧唧jj 军帖ti对镜帖ti花黄 霍霍huhu 愿为wi市鞍马 (注意:为”是多音字,读为wi第二声时,一定是动词,但是在为我所用”中表被动。当读wi第四声时,作“替、给、向、为(了)”讲。) 著zhu我旧时裳chng (注意:裳,念chng是因为旧时衣是衣,裳是裳,“衣”是指上装,“裳”是指下装,且指女性所著的下裙(长的裙子)。)*利用练习进行巩固。2、 注意朗读节奏(温馨提示:五言诗句的停顿,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但也有二一二的节奏,朗读时注意根据具体

5、语境进行停顿。)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集体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第一小节,语气平缓,可作稍长一点的停顿。第二小节,父女俩的对话,语气低缓而稍快一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语气转为坚定。第三小节,前部分出征前的准备语速稍快一些,营造出一种紧张气氛,后部分出征途中的思念之情语速放慢,读出女儿家的心思。第四小节,十年征战生活读出悲壮之气,节奏要放得更慢一些。第五小节,还朝辞封,语气舒缓。第六小节,与家人团聚,读出兴奋、喜悦之情,语调轻快;与伙伴相见的内容读出惊奇的语气。最后一小节,比喻,语速放缓,语调深沉,带给人回味。五、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强调

6、知识点,进行文言知识积累。步骤1、小组共同完成,提出问题,共同解决。解疑:学生自由提问,共同探讨明确。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知识梳理。1、词(以教材注解为依据):唧唧:(1)叹息声(2016人教版部编教材)。(2)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001人教版)。根据教材课下注解理解为(1)。个人意见:理解为织布机发出的声音。依据:根据课文内容来看,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一节内容有两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是说木兰在家中对着门织布;“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是说木兰停下织布在叹息。户:木兰当户织 门 (牖yu:窗户) 大儿:指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是指大儿子。不用(木兰

7、不用尚书郎):不愿意做。一词多义当:木兰当户织 对着 当窗理云鬓 对着愿:愿为市鞍马 希望 愿驰千里足 希望市:愿为市鞍马 买 东市买骏马 集市帖:昨夜见军帖 文告 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贴;贴上。机:不闻机杼声 机器(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 战争朔:朔气传金柝 北方 雄兔脚扑朔 动弹将:将军百战死 将领,名词 出郭相扶将 扶持,动词古今异义(根据以往的经验,强调书写格式)但:只,副词。现在作转折连词。(古义:只,副词。今义:作转折连词。) 阿爷:文中指父亲;现在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古义:父亲。今义: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郭:外城。古代的城有两道城墙,内城和外城,内城和外城之间有一条护城

8、河,称为“池”。(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走:傍地走:贴近地面跑。(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古文中“走”是“行”。) 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强:赏赐百千强有余(古义:有余。今义:强大,有力量。)不用:不愿做。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 “帖”通“帖”,粘贴,贴上。(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2、句:(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明确:这不是说到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鞍鞯,到南边的集市买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长鞭,而是说到各处的集市去买好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出征的用品。即是用铺排的方式写出木兰从军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9、。(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明确:这一句如果照字面意思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壮士们十年之后胜利归来。这样就成了战死的都是将军,得胜回来的都是一般的壮士,逻辑和情理上都讲不通。因此,应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即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十年后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明确:这一句并不是说门就在东边,床就在西边,应该是打开各处的房门看一看,在各处的床上坐一坐。表现木兰征战沙场多年之后回到家中的喜悦心情和对家的亲切感。(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明确:无论是“理云鬓”还是“帖花黄”都要对着镜子做,因此,应理解为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好

10、我如云的鬓发,再贴上花黄。这一句表现的是木兰换上女儿装的兴奋、喜悦之情。 *归纳:同学们,像14句这样的句子,理解时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话有悖常理,需要上下句连在一起理解才符合逻辑,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作互文”(或“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理解时不能将上下句分割开来。请记住:“互文”是一种手法,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请同学们参考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进行知识巩固。(5)木兰当户织 明确:木兰对着门在织布。(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明确:“朔”是指北方。“寒光”不是寒冷的光,而是指清冷的月光。句意: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战士们

11、身上的铠甲。(7)出郭相扶将明确:(爹娘)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女儿)。郭:外城。古代的城有两道城墙,内城和外城,内城和外城之间有一条护城河,称为“池”。(8)同行十二年 明确:一起行军打仗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特别提示:问:木兰从军多少年?有同学说十年,有同学说十二年。依据分别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明确:文言文中常用“三、六、九、十二”这些数字来表示多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应理解为一同行军打仗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士别三日

12、,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理解为读书人哪怕是分别短短的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现在也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因此,“士别三日”可沿用。)因此,木兰从军应该是十年。*强调:由此可知,文言文中的“三、六、九、十二”这些数字并不是实指。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这一点。进行词义理解检测,口头完成。步骤2、全班同学一起口头疏通文意步骤3、让同学分别在第6、7节中找出至今沿用的成语。(1)磨刀霍霍:原意是用力、快速地磨刀,发出霍霍声响。文中指家人(小弟)为了迎接木兰回家而杀猪宰羊。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2)扑朔迷离:原意

13、是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六、梳理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梳理,限定四字句。明确:诗歌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第二部分(4):征战沙场。第三部分(5):还朝受封。第四部分(6):辞官还家。七、再读课文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解读,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诵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读出课文的韵味。八、作业布置1、进行文言知识梳理,并整理在笔记本上。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名校金典课堂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6题)。2、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背诵课文。3、预习:细读课文,试着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创设情境入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课下通过练习检测,效果较好。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诗歌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二是由于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欠缺,因此,知识点的梳理有些吃力;再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有同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