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4857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叶圣陶轶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

2、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

3、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

4、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

5、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中国网评) 叶圣陶轶事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

6、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

7、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

8、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二、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

9、:“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叶老在指导孩子

10、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三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

11、刀尖对着人家。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现收在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的教育不等式教学讲解名词 叶圣陶反对“把名词解释清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做法。很遗憾,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仍

12、然是在解释、讲解。当代,教学早不再仅仅是承载传授知识的“传声器”,更多的承担着培养人,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综合舞台。舞台的主角是学生,上舞台的途径是学生的能力。教师专业不仅仅局限于某门学科知识层次的积累,“教”的方法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研究,提高。今天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叶圣陶其实早已提出。教育教知识 叶圣陶指出教书本身不是教育,只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感悟生命价值的一个方法。教书的过程中体现的教师追求真理的人生目标、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身教”,熏染了学生,让学生体验教育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但知读书,忘却人生。”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读课本是为

13、了理解世界,明白道理,实践好行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教人怎样做人。受教育学习 叶圣陶反对把受教育理解为张开了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应该是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全靠自己的能力,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领会每一课为什么要取那些教材,目的在哪里,包含哪些内容,哪是重点,哪是辅佐那才够得上教材熟悉。熟悉之后,知道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像吃东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德育在学生生活里践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感悟。着眼于学生情感的内化,使学生学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

14、受用不尽。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一听是必要的,但一讲一听不就等于教育。学习的行为是主动、活泼、积极的,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启发发问 叶圣陶认为: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自己预期的答案来。貌似启发式,其实还是灌输式。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用那些知识和技能无法预料,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当然,提问本身也体现教师的功力。

15、叶圣陶引导: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思考时间。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教师职业教书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职业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教师的职业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赢得尊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尊重,社会的尊重承认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尊严和尊重职业内涵,包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自身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要有职业(通过课本的讲授,知识的魅力)的神圣感。教师在讲台上就是真理的化身,理直气壮的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敬畏真理,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