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4757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4.通过学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 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媒体展示1 )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

2、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媒体展示2)【文题解说】(媒体展示3)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创作背景】(媒

3、体展示4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作者简介】(媒体展示5)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

4、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二)出示学习目标(媒体展示6)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二、 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一) 预习任务。(媒体展示7)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任务二: 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二) 预习展示。

5、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媒体展示8)驿路(y)竹篾(mi)撵走(nin)麂子(j)修葺(q)蕈(xn)菌子(jn)恍惚(hungh)陡峭(du)漆黑(q)晶莹(jng)露宿(ls)2.解释下列词语。(媒体展示9)(1)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2)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3)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4)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5) 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6) 恍惚:模糊不清楚。(7)晶莹:光洁,透明。(7)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8)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9) 简陋:房屋设备简

6、单粗陋,不完备。(10)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11)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三、初读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媒体展示10)明确小屋。“我们”。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媒体展示11)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

7、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媒体展示12)明确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

8、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媒体展示13)明确“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媒体展示14)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

9、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媒体展示15)明确“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驿路梨花第2课时导入:回顾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一、 课文研讨1. 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1)“我们”接着看到

10、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媒体展示16)明确“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媒体展示17)明确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

11、山行路的人。(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媒体展示18)明确“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2. 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媒体展示19)明确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

12、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媒体展示20)明确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媒体展示21)明确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3. 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1)小说是怎样

13、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媒体展示22)明确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

14、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媒体展示23)明确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

15、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媒体展示24)明确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二、重点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媒体展示25)明确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