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3839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探究课文内容。课文解读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如何找石兽的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2、。第四层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石兽是怎样寻找的?试归纳总经过人物寻找地点原因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主观想法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水冲物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中石重沙松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几十年的实际经验果得于数里外合作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3、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启示: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 家的哲理,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问题探讨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寺僧-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