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71368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3期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 杜钢建郑军邓剑光 【摘 要】 近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 元;目前它仍有不足,宪法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 近三十年来,“宪政”概念逐渐为我们所接 纳,并期待摆脱“民主政治”的伟人论断的影响;在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专政、宪政与民主人权等方面已展开 较深入的研讨;在宪政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宪政、财政立宪等也展开了广泛研究。 目前,台湾“宪政改革”已进 入研究视野,期待这方面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方法宪政民主政治专政 一、宪法学的研究方

2、法问题 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方法的考虑,由来已久1。 只是方法论的自觉与合理运用是新世纪以 来的事。 正是随着宪法实践的发展,学者们才以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努力建立具有专业性、综合 性与多样性的方法论2。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为历史条件所限,宪法学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也是 世纪之交的中国宪法学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3。 还有学者认为,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已经在 我国宪法学研究中呈现,宪法解释学和规范宪法学是两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围绕着实定宪法秩 序进行的宪法学研究,但总体上二者有交叠与共识,并且研究方法是开放性。 4 事实上,所谓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针对宪法学教育、宪法学研究以及宪法学课程实 践等在内的涉

3、及如何诠释国内外宪法规范与制度, 以及为推进人类文明的宪法与宪政实施的 各种推理、论证、描述、展示、解释、宣传等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称,目前当然仍是一个见仁见 智的问题。 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研究目的会形成不同的研究方法的认同和选择。 学者可以 作者简介: 杜纲建: 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授,太平洋学报 主编; 郑军: 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 邓剑光: 汕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上篇”见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12期第1-10 页。 1胡锦光、陈雄: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afa/060922/16282559.html。 2韩大元: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学术倾

4、向与问题意识,中国法学2008年第1 期。 3梁成意:论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转型,法商研究2007年第3 期。 38 从我国宪法学教材所表达的研究方法看,第一代研究者采用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 析法、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二代研究者呈现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趋势,如法 权分析5、经济分析6、规范分析7、哲学分析法和诠释分析法等,以及宪法社会学方法、实证研 究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等等。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借助CD_ROM 光盘的表现方式,研究宪法、传播宪法教育或研究信息8。 在中国宪法学研究史上,以光盘集成方 式探讨如何提高宪法宣传力度,解读宪法规范与部门

5、法规范的关系,展示人类立宪成果和学界 权威对宪法问题的研究。 在互联网逐渐兴盛之后,宪法学界又开始借助宪法网站的传播方式9, 将宪法研究方式从思考维度的不同解读,延伸到科技手段对研究思路的支持。借助纸质的推广 发展到依凭多媒体进而再推进到透过网络媒体的推动,持久地、多面向地研究,发展并丰富着 宪法学研究方式的种类和形式,也体现了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复杂性。 当然,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法学研究方 法有不同层次10:如方法论层面上方法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的研究方法;普 通方法层面的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比较研究、规范分析、阶级(本质)分析、理论

6、联系实际、系统 分析法;而具体方法层面上的方法,则涉及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利 益衡量、价值补充、漏洞补充、文献研究等11。一个学科要发展,关键在于其方法能否取得突破。 宪法学的发展,首先应实现宪法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12。 4韩大元、林来梵、郑磊: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的对话,浙江学刊2008年第2 期。 5参见童之伟: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改造,法学1994年第9期;童之伟: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 学体系,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参见邹平学:宪政的经济分析,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邹平学:经济分析方法对宪政研究的导入

7、一 刍议,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赵世义资源配置与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的经济学研究,陕 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赵世义经济宪法学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赵世义宪法学 的方法论基础,法学评论2002年第3 期。 7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以下。 转引自胡锦光、陈雄: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 net/guojiafa/060922/16282559.html。 8如2003年在许崇德教授指导下,郑军主持研制的博通宪法研究平台(光盘,1200万字,由西北工业大 学

8、音像出版社出版)。从本质上讲,也是对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推进。该光盘问世后,填补教育技术 在宪法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以不同模块方式演绎着中国宪法学界对宪法问题的解说和研究;在提高 学习研究效率的同时,无疑推进了宪法学研究方法由静态向动态的发展,并拓宽了宪法学研究形式表 达的途径。 9正如中国宪政网、宪政知识网、宪行天下、北大公法网、中国公法评论网、汕头大学法学院宪法精品课程 网站等等,基于不同的建站目的,都在为推进宪法学研究发展付出心力的同时,认真开启并诠释着中国 宪法学研究的航程与状况。 10这里关于研究层次的解说不意味研究方法的好坏或研究手段的优劣,它只是研究方式的不同面向。 在 构建和

9、谐社会的时候,主流研究方式与边缘研究方式,可谓异曲同工。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和实 践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11胡锦光、陈雄: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afa/060922/16282559.html。 12李龙在第四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的致辞中提出。 来源:http:/wangshucheng2000.fyfz. cn/blog/wangshucheng2000/index.aspx?blogid=362608 近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 39 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3期 二、关于宪政的概念和性质问题 (一)“宪政”概念 “宪政”一词在

10、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界是广为人知的流行词,1949年以后,法学界逐 渐不再使用这个词,直至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宪法学界又重新广泛地探讨“宪 政”的概念及共相关的理论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一种政治形态,是用宪法规定国家体制、 政权组织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从而使政府和人民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谁都不许违反和 超越宪法规定。 13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构成宪政的实质要件, 宪法实施构成宪政的形式要件。 14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 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和发展宪法的政治行为的运 作过程。

11、15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现一系列 民主原则和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励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 政治制度。 根据这一定义,宪政的概念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要素。 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 是它的重要条件,人权保障则是宪政的目的。 16还有学者将宪政视作一个过程,认为宪政是以 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人权保障为终极价值的状态或者过程。 17 90年代学界关于宪政概念探讨的展开,是与有学者倡导新宪政改革分不开的。 该学者在 学界首先对“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这一传统概念提出挑战。 宪政被认为是自由政治而非民主 政治

12、,民主政治要解决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宪政是要解决人民自由权利的保障问题。 民主的 本义是公民对公共权力的参与和决定, 自由的本义在于公民不受公共权力的非法干预和公民 相对于公共权力的自我活动余地。宪政是要将国家权力纳入法治轨道,使当道者权力受到法治 的约束,从而保障人民的自由不受当道者权力的侵犯。 宪政可以保证人民成为自由民,但不能 保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18从宪政走向民主,是近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共同趋向,宪政作为自 由政治不能与民主政治相混同。以此研究为基础,有学者在分析中国的宪法修正案时,认为,宪 政民主观构成了现代国家政治权力存在和运行的首要正当性基础。 一九八二年以来的四次宪 法修改

13、特别是新近的宪法修正案,不仅使宪法内容和形式更完善,而且凸显了朝野关于民主的 新认识。 政治文明、人权保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入宪表明我们正在放弃历时长久的 “革命”民主观,并形成一种新的宪政民主思维。 19 针对将宪政与民主政治相区别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该学者认为将民主排斥出 宪政的要义范围,而把自由推崇为宪政的首要目标并不可取。 自由是宪政的低度目标,民主才 是宪政的关键要旨。 该学者反对将宪政与民主政治相区别,而主张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 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20 13张友渔:宪法论丛(上册),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100

14、 页。 14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中国宪法1994年第5 期。 15郭道晖:宪政简论,法学杂志1993年第5 期。 16郭道晖:宪政简论,法学杂志1993年第5 期。 17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杜钢建: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浙江学刊1993年第1 期。 19秦前红、叶海波:宪法修正与宪政民主观的确立,法学评论2005年第2 期。 40 我们认为,中国学者关于宪政的认知,无法摆脱宪政即是民主政治的伟人论断的影响。 这 一传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者对宪政的深入认识。从宪政的本质上讲,宪政是关于“限政”的 理论与实践,民主是关于多数人行使

15、权力的理论与实践,将宪政等同于民主政治,直接地切割 了宪政的本质内涵。 宪政是对民主限制。 (二)关于应否将宪政与民主政治相区别 有学者从中国现代宪法思想史的角度论证将宪政与民主政治相区别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 义。 该学者指出,从孙中山开始一直未将宪政与民主区别开来,导致重民主口号而轻自由观念 的倾向。现代中国宪政改革的任务之一是要先确立以保障自由为目标的宪政体制,只有当宪政 体制确立以后,并经过相当历史时期得以完备之后,才有可能谈及建立民主政治问题。 21此种 观点应该说是比较深刻的。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是最早建立宪政体制的,英国在建立宪政200 多年以后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逐渐确立民主制度。

16、从宪政到民主的历史过程本身就表明宪政 与民主有相区别有利于明确政治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22 (三)关于宪政与专政的关系问题 有学者提出在理论上有必要从专政提法改为宪政提法,从专政到宪政,应当成为理论和实 践的发展方向。 开展宪政研究,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彻底清除以 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专政主义倾向。 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专政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阶级斗争 为借口, 将人民政权视作防民压民的工具。 专政主义的核心是主张专政不受宪法和法律的约 束,从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现象严重。宪政主义的特征在于主张国家权力和执政党权力均应 纳入法治轨道,使之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专政主义忽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宪政主义则将 保障基本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