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68320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赏析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赏析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解题 技巧 与 方法 龉 蠢 啊 遵 考 撅 诫 题 林琳( 广西恭城县恭城 中学5 4 2 5 0 0 ) 一 沙一世 界 , 一花一天国 , 一道优 质试题也 能折 射 出数 学的理性 光芒 例如 2 0 1 3 年 高考陕西 卷理科第 2 O题 , 结构 美妙 、 结论和 谐 , 让人 在悠 远 的意 境 中感 受到 深邃 的数学 之 美 题 目: 已知动 圆过定 点 A( 4 , 0 ) , 且 在 y轴 上截 得 的弦 M 的长 为 8 (I) 求 动圆圆心 的轨迹 C的方程 ; ( ) 已知点 丑 (一1 , 0 ) , 设不垂直于 轴 的直线 z 与轨 迹 C交于不同的两 点

2、P, Q, 若 轴是 P B Q的角平分线 , 证 明直线 f 过定点 答案 : (I) 轨迹 C的方 程为 : y 2=8 x ; () 直 线 Z 过定 点 ( 1 , 0) 一 、初步推广 结论 1 已知点 T ( t , 0 ) , 设不垂直于 轴的直线 f 与抛 物线 C : y = 2 p x ( P 0) 交 于不 同 的两 点 P, Q, 若 轴是 P Q的角平分线 , 则直线 z 过定点 ( 一t , 0 ) 证明 : 如图 1 , 易 知 t 与 P异号 , 不 妨设 P 0 由 P Q不 垂 直 于 两坐 标 轴 得 直线 T P与直线 即 都不是 抛物 线 c的切 线

3、, 即直 线 T P与 抛 物 线 有 另 一 交 点 Q , 直 线 Q与抛 物线有另 一 交 点 P 由 于 轴 是 P 的角 平 分 线 , 结 合 、。 _ 一 i t - - 图 1 抛物线 c的对称性得 : P 与 P关于 轴对称 , Q 与 Q关 于 轴对称 故 P Q, P Q 和 轴三线共点 D 设 P( l , Y 1 ) , Q ( 2 , Y 2 ) 则 P ( 1 , 一Y 1 ) , Q( 2 , 一y 2 ) , 又设直线 P Q的方程为 =m y+ t , 其 中 m 0 结合 : 二 ,得 X 0: 2 my l y 2+t 1一 o X2一 1 Yl十y 2

4、 另 一 方面, f y y 一2 p ra y一2 p : 0 ) Jl + L my十 t Y2=2 p m , yl Y 2= 一2 pt 代人 得 , =一 t 即直线 f 过定 点 D(一t , 0 ) 类似地 , 可 以证 明结论 2和结论 3 结论 2 已知点 T ( t , 0 ) , 设不垂直 于 轴 的直线 z 与椭 2 2 圆 G: + -L =1 ( m 0 , n0 ) 交于不 同的两点 P, Q, 若 T I k r I 轴 是 P 的 角 平 分 线 , 则 直 线f 过 定 点 f 孚, o 1 、 , 结论 3已知点 ( T , t , 0 ) , 设 不垂直

5、于 轴 的直 线 z 与 2 ,2 双曲线 C : +L :1 ( m n 0 ) 交于不 同的两点 P , Q, 若 m 轴 是 P Q 的 角 平 分 线 , 则 直 线f 过 定 点 f 孚,o 1 二、追根溯源 1 广 阔的背景 笛卡尔( 1 5 9 61 6 5 0 ) 认 为欧 氏几何 “ 使人 在想 象力 大 大疲 乏的情况下 , 去练习理解力” , 代数则是 “ 用来阻碍思想 的艺术 , 不像一 门改进思想的科学” , 于是他 “ 寻求另外一种 包括这两门科 学的优点 而没有它们 的缺点的方法 ” , 并最 终 获得 了建立解析几何 的线 索 平 面解析 几何通 过平 面直 角

6、 坐标系 , 建立点与实数对之间 的一一对 应关系 , 以及 曲线 与 方程之间的一一对 应关系 , 从 而实现 了几何方 法 与代数 方 法 的结合 , 她 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 圆锥 曲线的性质 十五六世纪 , 由于作 画、 作 图的需要 而产 生 了透视 法 , 笛沙格 ( 1 5 9 1 1 6 6 1 ) 首先对 图形及其 影像的几何性 质进行 研究 , 引入 了无穷 远点 和无穷 远直线 、 调 和点列 等 概念 , 给 出了著名 的笛沙格定理 , 逐步创立 了射影几何 射影 几何 的 内容之一是从极点和极线 的视角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 今天 , 几何 学已经有 了十余个 分支 , 它

7、 们既相互 区别又 相互联 系, 不 断地 发展 和完 善 , 交 织成 一 幅绚 丽 多姿 的 画 卷 这时 , 我们无法 用简短 的文 字述说 几何 学 的灿烂 历史 , 却能以一道高考试题为 窗, 探 视数 与形共舞 出的奇妙世界 2 圆锥 曲线的极点与极线 关于圆锥 曲线 的极 点与极线 , 已经证得 下列 定理 : 定理 1 已知 圆锥 曲线 C : +C y + 2 D x+ 2 E y+ F= 0 ( A +C 0 ) , 则点 P ( 0 , y 0 ) 和直线 l : A x 0 +C y 0 y+ D( + 。)+E ( y+ Y 。 )+ F= 0是圆锥 曲线 C的一对极

8、点与极线 定理 2如图 2 , P为不 在 圆锥 曲线 C上 的点 , 过 点 P 引两条割线依次交曲线 C于四点 E, F , G , H, 连接 E H, F G交 于 ( 当 E H与 F G平行 时 , 为无穷远 点 ) , 连接 E G, F H交 于 , 则 MN为点 P对应的极线 则 P A 、 P B为曲线 C的切线 若 P为 圆锥 曲线上 的点 , 过点 P的切线 即为极线 由定理 1 , 在 图中, P N为 点 对 应 的极线 , P M 为 点 对应 的极线 , 故 MN P为 自极三点形 定理 3若过点 P可作 圆锥 曲线 C的两条切线 , A, 日为 切点 , 则直

9、线 A B为点 P对应的极 线 ; 定理 4( 配极原 则 ) 如果 P点的极线 通过 点 Q, 则 Q 点的极线也通过点 P 图2 、 1 图3 数 学 学 习与 研 究2 0 1 5 m 鼯 精 3 结论再探 如 图 3 , 由定理 1 得 , 点 T ( t , 0 ) 对应的极线为 =一 , 设 P Q与 P, Q 交 于点 D, 由定理 2得点 D在直 线 =一t 上 , 易 知 四边形 P P Q Q为以 轴为对称轴的等腰梯形 , 故 点 D在 轴上 所 以 D为直线 =一T与 盛轴的交点 , 即直线 P 9经 过定点 D(一 t , 0 ) 设直线 = 一 t 交抛 物线 于 ,

10、 曰, 由每个 点对应 的极 线 唯一和定理 3得 , 直线 T A 、 T B为抛物线 的切线 三 、试 题 之 美 1 结构对称 正是依 题设所 作 图形 的“ 不完 整” , 使 得我 们 产生 “ 补 美 ” 的心理趋 向, 进 而作 出图 1 , 获得解题 突破 口 在图 3中, 抛 物线关于 轴对称 , 直线 P Q与直线 P Q 、 直线 与直 线 T B分别关 于 轴对称 , 且点 与点 D关于 Y轴对称 而根 据 定理 4得 : 点 与点 D分别在对方的极线上 这 些对称关 系 通过极 点和极线 的性 质相互联系 , 形 成整体 德 国数 学家魏 尔斯特拉斯指 出“ 美和对称

11、性紧密相连” , 数学 中的对 称 , 不 仅仅是视觉上 的和谐 , 更是一种解题 方法 , 常常使得 我们追 求整体 的秩序井 然 , 进而预见数学结论 2 结论统一 结论 1 , 结论 2 , 结论 3可 以推广 为结论 4: 圆锥 曲线 C 关于其对称轴对称 的两条相 交割线 P Q与顺次 与圆锥 曲线 解题 技巧与方法 交 于点 P 、 P 、 Q 、 Q, 则 P Q 与 P Q、 P Q与 P Q 的交 点分别 在 对方 的极线上且 两点都 在对 称轴上 克莱 因认 为 , 欧氏几何 是射影几何 的子几何 , 在射影几何 的观点下 , 平行 与相交得 到了统一 , 点与直线 地位

12、平等 , 圆、 椭 圆 、 抛物 线 、 双 曲线统 一 为非退化二 次 曲线 , 仿 射变换 和射 影变换 可 以沟通 特殊 与一般 的关 系 , 常 常能帮 助我们 将 中学几何 中特 殊 的命题 推广到更一般 的命题 数学的发展是 逐步统一 的过程 , 统一 的目的也正如希尔伯特所说 : “ 追求更 有力 的工具 和更简单 的方法 ” , 科学家们试 图用 统一 的观点 来概 括自然 、 概 括宇 宙 , 但 自然无 限 , 宇宙无垠 , 统一美成为一种永恒的追求 四 、 解 题 断 想 视野欲穷 千里 目, 更上一层楼用 高等数学 的思想来 审视 中学数学 内容 , 有利 于教师 “

13、高屋建瓴” , 把握知识 模块 之间 的深层联系 ; 从 高等数 学的观点探析 试题 的背景 , 有利 于教师拓广视角 , 增强 问题探究 能力 ; 以高等数 学的方法 来 指导教学实践 , 有利 于帮助学生跳 出题海 , 提升学习效益 意境数学美在 哪里?众里 寻他千百 度 , 蓦然 回首 , 那 人却在 , 灯火 阑珊 处 通 过一 道高 考试题 , 我们 看到 图形 结 构的对称 , 曲线性质 的统一 , 还有数学 方法的异 曲同工做 数学 , 就是欣赏美 , 就是 在实 证探 究 的基 础上 , 在悠 远 的意 境 中感 悟深邃的数学之美 ( 上 接 1 2 9页 ) 四 、 能 作

14、为 初 中 平 面 几 何 知 识 的 竞 赛 题 变式 2在 AA B C中, LA B C= 6 0 。 , A B=5, BC=3, 延 长 BC至 E, 使 B E=8 , 连 A E , 交 AA B C的 外接 圆于 P, 延 长 C P 、 B A相 交 于 F, 则 AF = 解法一 : 作 为初 中竞赛题 , 学生 可用 正 弦 定 理 、 余 弦 定 理( 此 处 略 ) 解 法二 : ( 同一法 ) 如右 图, 延长 B A 至 F 点 , 使 A F =3 , 则 B E F 为等边三角形 , 连接 C F 交 A E 于 点 P , 由 A B = - -B F ,

15、E C 专跹, 易得 : 点 P , 与 A B C三 点共 圆, 口 则点 P 与点 P重合 F n 又 L ECD =6 0。 CED =4 5。 ZA C D E中, 由正弦定理知 : C面 D = C 面 E 即 = j A = 字 六、 能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或测试题 问题解 : 若建立 D P C的余弦值关于 比值 A的函数 , 无论是建立 函数 的过程 , 还是求值域 的过程都 是复杂 的 另 解 : 由 四点 共 圆得 , D P E:1 2 0 。 , 如 下 图 , 由极 端 性原 理 可 知 : c c B c 故点 F 与点 F重合 , 即 A F= 3 五 、 能作为解三角形 的综合训练 问题解 : 设 C A=C B= 口 , 则 C E= A a , C D:( 1 一A ) 口 , 由平几知识 可知 : C、 D、 P、 E 四点共 圆 , 且 P C为外接 圆 直径 2 连接 E D, 则 E D C= C P E=1 8 0 。一A P E=1 8 0 。一 曰PD =】 3 5o一6 0。=7 5 o 当 A接近 0时 , C P E接近 0 。 , 则 LD P C接近1 2 0 。 ; 当 A接近 1时 , C P E接近1 2 0 。 , 则 D P C接近 0 。 故 D P C( 0 。 , 1 2 0 。 ) 女 学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