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6729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3期 说 “左思风力” 及其背景 顾 农 内容提要 呼唤建功立业、 批评门阀观念、 抒写求隐心态是左思五言诗的三个主 要内容,他表现得相当单纯而且有力度,于是形成一种特殊的 “风力”,对此后的诗人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左思其人相当复杂,他很有些借重其妹、 贵嫔左芬木的关系自 致隆高的意思,建功立业的梦想幻灭之后,才一变而为批判现实,猛烈抨击门阀观念; 左思又曾一度依附权贵贾谧,八王之乱中,其靠山和朋友多死于非命,于是乃转而为 隐居以求其志,追求个人心灵的自由。他的人生道路对此后的诗人特别是淘渊明也 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左思的作品超越了作者本人的具体限制而

2、具有某种普遍的意 义,作品往往比它的作者更优秀,更伟大。 钟嵘 诗品 论诗,首重 “风力”,次重 “丹 彩”,他所标举的 “风力” 的典范除建安诸家之 外,重点提到一个左思,他曾指出 “左思风力” 对于陶渊明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 观察。 跟后来的淘渊明一样,左思也是以充满 豪情壮志开始,但在那样一个门阀观念极强 的时代,他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何况不久 即内乱蜂起,死亡枕藉,他终于退避归隐,不 复过问纷纭纠缠的政局,以保持自己人格的 独立和心灵的自由。左思留下来的作品虽然 并不多,但他在五言诗中有力地表现了中古 时代三个具有普泛意义的主题:呼唤建功立 业、 批评门第观念、 抒写隐居心态

3、,他写得很 充分很有文彩,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 相当显赫的位置,在曹植与陶渊明之间,具有 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传接作用。明末人张溥编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许多并不太重要的 作家纷纷入围,而偏缺左思,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 已提出过批评,主要从文献角度着眼;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张氏此举可谓无识之至。 “左思风力” 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在于他继 承了以槽植、 刘桢为代表的激昂慷慨的诗风, 强烈地呼唤国家的统一,迫切希望自己能在 这一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这种刚健向上的 精神状态和强劲有力的诗风感动了后代无数 读者。 西晋初年,晋、 吴对峙的局面尚未改变, 但洛阳士人进取之志已衰,许多人热衷于清 淡玄理,经营

4、庄园,追求奢华,享受生活,以所 谓 “身名俱泰”(晋书 石祟传)为最高人生 理想,建安时代的英雄主义几乎褪尽了颜色。 这时埋头苦干,在政治、 军事方面积极筹划消 灭东吴统一中国的有一代名臣羊祜、 王浚、 杜 预等少数几个人,而在诗坛上与他们遥作慷 慨之呼应者,则是政治地位其实相当低的左 3 思。 青年诗人左思这时赋诗明志,打算投笔 从戎,决心在统一大业中建立奇功。 咏史 其一云: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 过秦,作赋拟 子虚 。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

5、史 八首非一时之作 ,大部分难以准确系 年,但这一首例外,早在四十年代程千帆先生 就以确凿的证据论定此诗必作于咸宁五年 (279)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伐吴之后不 久 。值此历史发展到新的转折关头、 几十年 分裂的局面行将结束中国将复归于统一之 际,诗人热血沸腾,不计个人的名利,全心全 意为国建功,这种高远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十 分可贵的。本来,在景元四年(263)曹魏军队 在司马昭指挥下灭蜀之后,进而灭吴统一中 国的任务已经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了,但是掌 握军政实权的司马氏集团忙于消灭拥曹势 力,图谋改朝换代,此事便搁置起来。到咸熙 二年(265)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北方政权 的更迭已告完成。但此

6、后又过了十五年才灭 吴,此中有诸多原因。东吴尚有一定实力且 凭借长江天险、 晋室尚须作出进一步的准备 固然是不能忽视的实情,而西晋上层统治者 意见不一,许多人忙于攫取政治经济特权缺 少开拓进取的朝气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为 了平吴,羊祜、 王浚等务实主战派将领埋头苦 干,在政治、 军事、 心理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他们往往受到牵制和猜忌,困难重重。咸 宁三年(276)坐镇荆州的羊祜上疏请伐吴,略 谓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 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 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 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 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

7、异势,虽有 险阻,不可保也 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 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 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 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久长 也”,他认为平吴的战机已经完全成熟,有必 胜的把握;但当朝诸公 “议者多有不同,贾充、 荀冒 力、 冯沈尤以伐吴为不可”(通鉴 晋纪 二)。事情再一次搁置起来。咸宁四年 (278)羊祜以病求入朝,向晋武帝面陈伐吴之 计,不久病逝;杜预为镇南大将军、 都督荆州 诸军事。五年(279) ,王浚、 杜预先后上书请 伐吴,司马炎才终于下定决心,而贾充、 荀冒 力、 冯沈等人仍持反对态度;前 “竹林七贤” 之一 的山涛则迎合贾充

8、,赞成不求进取。值得仔 细玩味揣摩的是司马炎竟任命贾充为大都 督,全面指挥平吴之役,而平吴得手后,真正 的功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褒奖,朝廷上仍然 是贾充之流专横跋扈。西晋朝廷的上上下 下,除了少数人之外,太缺乏英雄气概和进取 精神,开国之初精神状态就如此萎靡,预示着 这个王朝大约不会有多少闪光的东西。只顾 眼前个人的私利,不管国家的长治久安,上层 社会的这一腐化倾向严重地侵蚀了人心,也 严重地影响了西晋文学的发展。在这种黯淡 的底色之前,左思大声疾呼地抒写自己的远 志壮怀,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特别 声明 “功成不受爵”,也表现了很高的胸襟和 见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要实现人 生价值就

9、行,功名富贵都如浮云。他在另一 首 咏史 诗(“吾希段干木”)中进一步发挥了 这一层意思,亦复相当动人。 上层官僚对统一战争的麻木实在是一种 可悲的历史的倒退。如所周知,自从建安时 代以来,统一中国一向是先进的中国人的理 想,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力量相当薄弱,但他亦 复高唱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 ; 力 量最强的曹魏更念念不忘以武力统一全国, 曹操晚年东征西讨都是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其战略方针是先取西蜀,再平东吴 ,后来北 4 方的几代领导人始终是按这个方针办的。统 一中国也是进步作家们反复歌唱的热门主 题。曹植尤为突出,黄初年间他以待罪之身 作 责躬诗,仍表示 “愿蒙矢石,建旗东岳

10、,庶 定毫厘,微功自赎。危躯受命,失足免戾,甘 赴江湘,奋戈吴越”;到明帝执政时,他的处境 仍然十分窘困,却上表说:“ 西尚有违命 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 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 ” 他 热烈地表示愿意乘危蹈险,为士卒先,“必效 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 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 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 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 臣之所志也”(求自试表)。这些诗文读起 来是很激动人心的,代表了 “建安风骨” 的一 个重要侧面。不管曹植其人有多少弱点,他

11、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的高 风亮节是应当充分予以肯定的。可惜这样一 个崇高的主题在此后魏晋之交的文坛上没有 得到多少继承,北方统治层内部的绞斗把作 家们的注意力和几乎全部情感都吸引过去 了,玄学的勃兴也使得士人更多地关心个人 的心灵自由而较少重视时代的使命,“建安风 骨” 衰微了;一直到晋初,奇才左思登上文坛, 再一次大声疾呼地歌唱统一中国这个祟高的 主题,刚健豪放之风为之复兴,重大题材再度 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就个人身份而言,左思根本不能同曹植 同日而语。曹植一度是曹操预定的接班人, 后来被赶出中枢,并且颇遭魏文帝曹丕、 明帝 曹睿父子的忌恨摧残,但他总算是位为王侯,

12、 国事亦是家事,对于国家大事理所当然地保 留着一份发言权;忧国忧民也要有相当的身 份才行,“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一类提法,那要到很晚以后才会出现。 左思乃是从山东一隅跑到首都来的小人物, 家世既不显赫 ,本人亦默默无闻,尽管其妹 左芬木于泰始八年(272)因文才出众而被武帝 召充后宫,左思也可算得上一个小小的边缘 性皇亲国戚,但按当时的情势,国家大事他其 实是无权过问的,在统一战争中荣立战功更 没有他的份。但这并不能剥夺他以天下为己 任,在诗歌创作中抒发其豪情壮志的权利。 曹植所表现的 “风骨” 总不免带些贵族气,而 “左思风力” 则比较平民化,和一般读者更靠 近,因

13、此也具有更为强烈而广泛的艺术感染 力。 左思诗歌的客观价值如此;而如果就他 的主观而言,则正如程千帆先生深刻指出过 的那样:“太冲家世本属微寒。魏晋以降,门 阀制度已渐形成。太冲设欲自致隆高,以其 资地,实非易事。值厥妹入宫,先拜修仪,后 为贵嫔(见 晋书 后妃传 ) , 始骤以寒门跻于 外戚。本意功名,因求闻达,及乎蹭蹬经年, 终无厚望,遂寄情柔翰,以抒愤思” 。这是一 个极深刻的观察。作家本人的生存状态受到 当时环境给予的种种限制,而他的作品却可 以超越这些限制而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进 而言之,事实上 “左思风力” 所包含的精神状 态主要还不在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在 于报国无门的悲愤和

14、对于门阀观念的抗争 这在中国古代尤其具有普泛的意义。 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色情狂,被他罗致 到后宫的女人甚多,左芬木以才名入宫,不过聊 备一格,其貌不扬,不可能得宠,然则其娘家 人虽在名义上应视为外戚,但地位不可能迅 速地有多大提高。左芬木入宫之初,左思作 悼 离赠妹 诗,其中有 “光邦耀族,名驰时路” 、 “伊我之暗,日 希妹之曜” 等句,看来他对自己的 新身份有着过多的希望或幻想。指望在平吴 之役中一展其才华,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 目;而事实上他无缘参加平吴之役,更无从建 功立业,连率先攻入建业(今南京)的王浚尚 且遭到严重的诬陷,几乎要下狱,而原先的反 战派却仍然占据要津。赏罚不明如此,哪

15、里 还有书生左思 “骋良图” 立功业的好事呢。 左思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冰冷的现实 之石上碰得粉碎,于是他一下子来了个急转 5 弯,“遂寄情柔翰,以抒愤思”,咏史 的后几 首大抵是这种悲愤之情的发泄,例如其五即 表白自己要离开首都高蹈归隐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炎 欠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充满了英雄失路的愤愤不平之气,结尾二句 尤为精彩,振衣、 濯足本来都是很普通的事情 (自然也各有其出处,振衣用 楚辞 渔父: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 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濯足用

16、沧浪歌 ) , 但却在高山、 大河之上进行,气象高远,虽隐 遁而仍见其卓荦豪迈之气;但总起来看,这种 心态的巨变带有很浓的书生气,从心理学的 角度看,则是遭到挫折以后的文饰机制在起 作用:不少人在遭失挫折以后自我安慰地对 受挫的原因作出某种貌似合理的解释,以求 得心理的平衡,这时虚张声势一向是常用的 手法之一。左思本欲借重妹妹的关系趋时立 功,自致隆高,曾几何时,他却要 “高步追许 由” 了。平吴之役胜利后,左思并未受到任何 打击,他之所以如此失意,大约是感到了舆论 的压力。 世说新语 文学 注引 左思别传 云:“思为人无吏干而有文才,又颇以椒房自 矜,故齐人不重也”,“颇以椒房自矜” 当是时 人对他的观感 ,认为他过于倚重裙带关系; 左思强调 “自非攀龙客”,无非是对此种流言 带有虚骄之气的猛烈还击。而所谓 “高步追 许由” 显然是他一时的愤激之词,事实上他并 没有马上实行归隐。 在一度文饰之后,左思的心理状态似多 受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