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66667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1.1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1.2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1.3内部控制五要素(一)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

2、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1.4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五个阶段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阶段。1.5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包括: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

3、构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6、企业

4、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二章 内部控制规范2.1内部控制的原则(一)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 成本效益原则

5、。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三章 内部控制环境3.1内部控制环境定义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实施、加强或削弱内部控制的各种因素的总称。这些因素构成一种整体气氛,塑造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到企业高层和员工的思想深处,影响着企业所有人员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内部控制环境也称作内部环境,始于1988年5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原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提出,但首次提出时叫“控制环境”。1992年美国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演进为“内部控制框架”,这时改称为内部环境。3.2组织框架的设计与运行控制(一)关于组织架构的本质 组织架构的本质,可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

6、层面理解。 治理结构即企业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它是企业成为可以与外部主体发生各项经济关系的法人所必备的组织基础。具体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法律实体及其相关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拥有特定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以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基本权益。 内部机构则是企业内部机构层面的组织架构。它是指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分别设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及其由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 关于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的主要风险,组织架构指引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角度作了描述。 从治理结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

7、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从内部机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二)关于组织架构的设计 组织架构的设计主要原则:一要依据法律法规;二要有助于实现发展战略;三要符合管理控制要求;四要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1.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 治理结构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要求 上市

8、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其“公众性”。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 (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独立于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独立董事不得在上市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 (2)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特殊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 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还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3)设立董事会秘书。上市公司应当设立董事会秘书,在上市公司实务中,董事会秘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3.国有独资企

9、业治理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 国有独资企业是我国比较独特的企业群体,其治理结构设计应充分反映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行股东(大)会职权。国有独资企业不设股东(大)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大)会职权。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可以根据授权部分行使股东(大)会的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2)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公司职工代表。(3)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4)外部董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10、提名推荐,由任职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外部董事在任期内,不得在任职企业担任其他职务。4.内部机构的设计(1)在内部机构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努力识别出不相容职务,对因机构人员较少且业务简单而无法分离处理某些不相容职务时,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替代控制措施。(2)企业应当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5.对“三重一大”的特殊考虑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三)关于组织架构的运行 组织架

11、构指引明确提出,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1.从治理结构层面看,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 二是,关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行效果。 2.从内部机构层面看,应着力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从合理性角度梳理,应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是否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以发展目标为导向;是否满足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运行的高效性角度梳理,应重点关注:内部各机构的职责分工是否针对市

12、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2.3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控制(一)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1.要建立和健全发展战略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 应职责。 战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包括董事长和其他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战略委员会主席应当由董事长担任;委员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以保证委员会更具独立性和专业性。必要时,战略委员会还可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顾问,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为了使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除了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委员

13、会外,还应在内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部门或指定相关部门,承担战略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2.要综合分析评价影响发展战略的内外部因素 (1)分析外部环境,发现机会和威胁。外部环境是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着重分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同时评估有哪些机会可以挖掘,以及企业可能面临哪些威胁。 (2)分析内部资源,识别优势和劣势。内部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条件,分析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应当着重分析这些资源和能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要科学编制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可以分为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层次。其中,发展目标是企

14、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在最重要的经营领域对企业使命的具体化,表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战略规划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 关于发展目标的编制,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发展目标应当突出主业。 第二,发展目标不能过于激进,否则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 第三,发展目标不能过于保守,否则会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企业发展战略方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应当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后付诸实施。 (二)如何实施发展战略 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施发展战略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只有重视和加强发展战

15、略的实施,在所有相关目标领域全力推进,才有可能将发展战略描绘的蓝图转变为现实,铸就成核心竞争力。 1.着力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 要本着“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围绕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卓有成效地发挥企业经理层在资源分配、内部机构优化、企业文化培育、信息沟通、考核激励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平衡和决策作用,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2.着力将发展战略分解落实 第一,要根据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要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编制全面预算。 第三,要进一步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促进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3.着力保障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1)要培育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2)要优化调整组织结构。 (3)要整合内外部资源。 (4)要相应调整管理方式。由粗放、层级制管理向集约、扁平化管理转变,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着力做好发展战略宣传培训工作 (三)如何实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