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66435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部分:课程分析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材内容: 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本课难点: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

2、其对后世的影响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

3、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运用: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及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的学习,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

4、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四、教学方法:以教材整理、材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讨论、互评质疑-归纳总结-测试反思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反馈的信息予以引导和总结,并适当穿插人物及相关史实的史料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五、教学媒介:教材、学案、多媒体提供的相关资料。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一、从“无为”到“有为”设问:西汉初期的治国以哪家思想为主导?为

5、什么?有何表现?影响如何?又有何变化?解析:主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6、;“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

7、强盛。原因:吸取秦亡之教训,秦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五朝,滥用法家思想,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因为它的严刑峻法、苛政暴敛而而导致灭亡;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黄老之道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等思想正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之需要。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解释:萧规曹随)以及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和亲。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8、。变化:由“无为”转向“有为”的政治思想。西汉初期尤其是文景时期,“无为而治”使得汉国力日强,但是社会又潜伏了严重的危机,威胁着中央集权和王朝的安危,“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发展之需求。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回顾:请回顾儒家思想自春秋至西汉的发展概况。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

9、,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

10、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儒家思想能够确立其正统地位与一位儒学大师对它的改造与发展分不开,他就是董仲舒。人物:董仲舒(前179-前104)生平:西汉时广川人,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11、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也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基本上都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

12、缘故。)八十二篇,此外有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百二十三篇”。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举贤良对策: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而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的特点就在于它成为定制。举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

13、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历史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天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14、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设问: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主张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其思想主张?主张:(1)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2)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认识: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

15、大一统即加强中央集权。“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使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后来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禁锢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骨节)三百六十六,副(应对、副合)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材料四“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