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65201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经济成长历程学案 命题人 于春华 审核人 张凤娇 日期:2014、2、17 编号:00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班级: 姓名: 学号: 面批: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前预习案】A层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2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特点:(2)发展历程:(3)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影响战国商鞅变法的影响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1产生:(1)背景:(2)时间:(3)确立方式:各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2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2、: 3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手段。(1)原因:根本原因: 统治者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等。(2)影响:(3)解决措施:4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 宋初:明清: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私有制主要经营方式的变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产生:(2)发展:汉代(3)日益普遍化:宋代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原因:土地兼并激烈。(4) 进一步发展:明清原因:(5)评价:【课中探究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

3、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若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法也。 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随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当堂检测】B层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4、,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 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D.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3.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BCD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的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5.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

5、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6.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莫不志在良田”。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是A首次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B促进了租佃土地经营方式的产生C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什 D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7.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8.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6、。”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A.井田制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9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10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11.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

7、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12(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13(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

8、自耕小农衰退【课后拓展案】C层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聂玉海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2分)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2分)具有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9、。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2分)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4分) 材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 食货志(3)据材料四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2分) 材料五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和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4分) 材料六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均田令,规定:诸田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5)概括说明材料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四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8分)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课中探

11、究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2)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当堂检测】1 C 2.B 3.C 材料说明了明代租佃制的普及和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的史实,但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带有的选项。4.A 5.D 租佃制的发展是因为由于政府抑商政策的推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把资本用于买房置地,农民因为贫穷遇到困境往往出卖土地,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6.D 根据

12、题干提供的信息由于政府以上政策,商人把资本大多用于买房置地,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B 8.D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经营方式是农民向地主租田耕种,然后五五分成,是为租佃式经营。9D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坏。A、C两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项。10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故应该排除A和D,因为是子虚乌有之事故应排除B。11D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行仁义”),当遇到灾荒

13、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12. D【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13.D【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课后拓展案】C层14. (1)宗法分封制。(2分)井田制。(2分)废井田开阡陌。(2分)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分)(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6分)(3土地兼并。(2分)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2分)(4)地主土地所有制。(2分)租佃式经营。(2分)(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2分)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2分)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4分)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