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贝尔社会发展思想的内在张力及修辞学倾向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23.68KB
约5页
文档ID:104633730
贝尔社会发展思想的内在张力及修辞学倾向_第1页
1/5

· 外国哲学 · 贝尔社会发展思想的内在张力及修辞学倾向 邢 媛 1987年,著名学者理查德 · 哈维 · 布朗指出,伴随着人文科学中 “ 修辞学的转向 ”,可以用修辞 学来划定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地位的框架Brown, p. 35)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发展 理论总的特征可以用 “ 修辞学转向 ”来描述如果这一点能够得到确认,那么,在社会发展领域中 是谁首先发起这场转向运动的呢? 1990年,著名学者罗斯提出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认为,从现代 学术思想发展的过程看,丹尼尔 · 贝尔的 “ 后 ”思想要先于新近出现的理论(Rose, p. 52)在我们 看来,罗斯是对的,正是贝尔首先发起了社会发展理论的修辞学运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却不是 一个彻底的 “ 后 ”学家,而是在各种社会发展思想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并直接影响着当代社会 发展理论的研究本文将就贝尔在社会发展思想研究中所发动的修辞学转向做一个初步的讨论 一、整体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悲剧情结 贝尔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发展理论家,以研究后工业社会而闻名遐迩他于1960年出版的 《意识 形态的终结 》,首次向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发难,发起了社会发展理论的修辞学转向,而 《后工业社会 的来临 》和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则是其学术思想的深化和展开。

张国清先生认为,贝尔的 “ 核心主张是,发端于19世纪人道主义传统的普遍性意识形态已经走 向衰落,新的地区性意识形态正在兴起 ”(贝尔, 2001年,译者序第2页下引贝尔著作不再标人 名)确实,在 《 意识形态的终结 》的第一部分中,贝尔首先就挞伐了美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理念,认为 “ 关于美国的许多社会理论之所以是不适当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把来自欧洲社 会学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观念不加批判地应用于极其不同的美国生活经验的缘故 ” 我认为这些理论 是错误的 ”(同上,序言第2页)贝尔明确指出:“ 我的观点是反意识形态的,但不是保守的在最 近十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19世纪意识形态的衰落,那种思想体系断定它们的世界观就是真理 ” (同上,序言第5页) 贝尔对美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批判,基于存在主义的立场,从对大众社会理论的剖析入手他认 为,美国的思想基础是对大众社会的理论分析,由于社会的巨大复杂性,因而形成非常混乱的局面 究其原因,是因为 “ 混乱理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切实际且不大正确的老观念它认为社会曾经由 一些小型的、‘ 有机的 ’ 、结合紧密的社群所组成,那些社群已经被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所破坏,并且 被一个庞大的、没有人情味的、‘ 个人主义的 ’(原子化的)社会所取代。

它既无法提供基本满足, 又无法引发像以前社群中所有的那种忠诚 ” “ 每个人都反对个人主义而赞成 ‘ 有机的 ’生活但是, 假如我们出于一个很好的理由,用术语 ‘ 整体的 ’取代 ‘ 有机的 ’,‘ 利己主义的 ’取代 ‘ 个人主义 的 ’,那么整个争论就会显得大为不同 ”(同上,第12页)整体主义的这种社会预设,其弱点是它 ·8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缺乏对历史的考虑,忽视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忽视了人类在塑造新的社会形式方面的匠心 独运,表现为对贵族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文化鉴赏能力的怀疑,因 此,这种理论常常变成了对特权的保守维护,而这种维护有时变得十分极端,形成了文化和社会公正 之间的冲突 由于认为美国思想是对欧洲社会发展理论的盲目引进,因此,在对整体主义传统做了总的批评以 后,贝尔就从对孔德的批判开始了他漫长的思想转向过程他认为,现代社会并没有证实孔德的观 点孔德拥有典型的整体主义观念与有机论思想,尤其坚持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

如果说一种社会理 念只有被证实才可断言其正确性,那么,孔德以来的绝大多数社会理念不仅没有被证实,反而被证伪 了,这说明整个社会思想意识是错误的贝尔对传统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许多理念进行了批评,如对传 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点即家族资本主义中财产制度与婚姻制度的问题、财产与家庭的关系问题、现代 社会权利瓦解的根源问题、经济的政治化问题,等等对于大众社会的错误认识,贝尔把它归于德国 思想家所描绘的 “ 田园诗般的罗曼蒂克景象 ” 2001年,第353页) 在 《 意识形态的终结 》的结语部分,贝尔也分析了黑格尔左派、费尔巴哈、韦伯、曼海姆等人 的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贝尔突出了传统理论的整体主义意识,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思想家们总 是满怀乐观的情调,充分肯定知识的决定性作用,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构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乌 托邦的理想社会然而,现实却是不尽人意的,思想家们的许多论断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他们 所构筑的美好未来往往成为泡影,充满了悲剧情结贝尔看到,“ 这些意识形态已经衰落了 ”,“ 对于 激进的知识分子来说,旧的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它们的真理性,丧失了它们的说服力 ” 同上,第 462页) 那么,社会发展的研究应该如何展开呢?贝尔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他的看法,从而开辟了社会发展 理论的修辞学方向。

贝尔认为,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语言是假设、参数、变量和范式,但他自己所 关注的问题却与此不同他说,“ 我对社会描述感兴趣,对解释感兴趣,对构筑现实的轮廓感兴趣, 但是对受控制而抽象的假设的检验不感兴趣然而,它未必比学院派社会学更不 ‘ 科学 ’ ” 它也不 是真正的 “ 文学性的 ”,而是作为一种 “ 视角 ”的,一种 “ 老于世故 ”的东西贝尔特别强调地指 出,“ 社会学分析是语境的,它努力寻求更广阔的背景,以便把它的各种区分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 (同上,第4页)正是在这里,贝尔十分明显地把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置于 “ 语境 ”的基础之上,而 不是整体主义的或有机论的决定论之上;采取的是描述的或视角性的表达,而不是在科学立意之上的 对 “ 假设、参数、变量和范式 ”的实证主义的处理 不难看出,在 《 意识形态的终结 》中,贝尔实际上是用 “ 修辞性 ”这一特征向传统的社会发展 理论发起了巨大挑战,并预示了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修辞学转向时代的到来按照布朗的看法,社会 发展理论的修辞学转向的实质是处理公众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是处理文本与其他文本和语境之间对话 的关系布朗,第317页)贝尔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实质上表现出了这一特色。

据此,我们完全有 理由说,正是贝尔关于社会分析是 “ 语境的 ”思想以及他对整体主义的批判,开启了修辞的社会发 展理论的先河 二、离散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诗韵刻画 《 意识形态的终结 》中所开启并阐发的社会发展思想是语境分析的、描述的和解释的思想,在贝 尔三部曲的第二部即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中结出硕果该书的副标题是 “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 索 ”,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他认为,“ 社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政体的性质并不在于经济 ·96·贝尔社会发展思想的内在张力及修辞学倾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基础 ’,而在于历史传统、价值体系以及全社会权力集中或分散的方式 ”(1997年,第6页)推倒 社会以整体方式存在的假定,等于放弃了把社会作为铁板一块的对象来处理,社会的离散特征就显示 出来 — — —离散正是贝尔对社会存在的基本理解 在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的导论中,贝尔首先说明了预测与预报的差别他认为,预报集中于 做出决断,虽有可能,却无法使其受一些规则的支配。

事件的预报是困难的,因为事件是社会矢量 (利益和力量等)的交叉,需要有一个社会物理学做出精确的知识性的推断而对于预测来说,只要 存在规律性的发展和重复出现的现象,存在持续发展的趋势,预测就有可能预测只是在处理概然率 和一系列可能性,并不追求精确性精确预报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在人类的许多环境中,特别在政 治领域,“ 特权和偏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理性和一贯性却无足轻重 ” 同上,导论第2页)由 于对后工业社会发展状况的预测是一种语境分析的结果,因而其结论并不表现为内在逻辑的必然,而 是具有离散性特征的结论组合,是离散主义的,用贝尔的话说,“ 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 ”,“ 是一 种后工业社会的面面观 ” 同上,导论第8、12页) 贝尔对后工业社会的诗韵刻画从社会的现实存在开始他认为,“ 分析起来,社会可以分为社会 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政体则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判 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生矛盾的权力和要求文化是指表达象征和含意的领域按照这种方式来划分 社会是有益的,因为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起支配作用在现代西方社会里,社会结构 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 分配资源的途径。

现代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有时候是经过动员或有控制的参与,有时候是自 下而上要求的参与文化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过去这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 同的价值体系来联系的但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 ”(同上,导论第12页) 我们不难看出,贝尔虽然认为整体主义是错误的,但他对社会分析的开端仍然保留了把社会作为 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理念作为整体的社会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但与整体主 义不同,社会的动力基础不是一个具有中心力量的因素,而是每个社会构成要素都有一个中轴原理在 起支配作用没有中心力,而是有三个作为离散存在的支配力,它们各自在独立起作用,但又并非完 全无关贝尔把整体主义的一个中心的根本社会动力,改变成为三种力,从而构造出一个多中心的社 会,既保留了整体主义的中心力概念,又否定了只有一个中心力的假设所以说,贝尔并不是一个彻 头彻尾的后现代主义者,而是一个对现代主义发起攻击和批判的始作俑者 在整体主义与离散主义之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保持一种思想的张力,这一点为贝尔成 为一个很有创造力和理解力的社会思想家提供了保证,为他提炼出具有诗韵色彩的后工业社会特征的 刻画充实了无尽的想象。

这些刻画包括,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职业分布: 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 泉;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和对技术进行鉴定;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三、理想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喜剧意识 除了在总体上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表示欢迎外,贝尔在对社会的诗性描述中,从更多的细节上看 到了社会冲突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看到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困境,尤其是看到了人性的衰 落在其晚年所撰写的 《 蜿蜒之路 》中讨论到现代主义和自我意识时,他甚至认同尼采关于 “ 我们 的整体文明正在加速地走向衰落,救世主和先验论者的观念对于现世的人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上 帝已经死了,人自己只是停留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个残存物 ”的观点Bell, p. 300)社会的物质 ·07·《 哲学研究 》2006年第7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明虽然高度发展了,但社会矛盾却愈来愈大,社会冲突愈来愈强,贝尔试图找出这种悖论的根源 所在。

上节所说的社会由多个中心力在起作用,是悖论的根源这些实际上是离散的中轴或中心力,处 在相互对立和矛盾之中经济-技术领域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部门,它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 益为根本目的,张扬工具理性,个人必然被当作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而不是被看作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