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62542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坚强的战斗堡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大篇幅论述推进文化创新。有关专家表示,关于文化创新,规划纲要中有很多亮点值得关注。例如,强调文化内容形式创新特别是内容创新。规划纲要特别谈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专家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当更多地注重服务形式的创新,提供更丰富、更便利的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比如,近年来

2、社区内互助式的文化服务,县级以下公共文化建设等都是成功的创新尝试。在文化生产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则要更多地强调产品创新,只有不断创造出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才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趋势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蓬勃兴起,为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专家强调,在强调文化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继承传统,要把新技术、新观念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观众需要的作品。要实现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关键还在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

3、制改革的初衷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的创造力、内生动力,其实质就是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对于适合进入市场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通过转企改制引入现代经济的管理方式、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建设。这不仅需要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努力,有关部门转变文化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也至关重要。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同样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完成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10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4、体制,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等。但也要注意到,文化生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其他经济门类,一系列具体政策的细化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情况不断摸索。专家表示,目前各地在统计口径、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都不统一,造成了很多不便。如何既符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又能保持全国统计数据等方面的一致性,是“十二五”时期影响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课题。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要求。专家认为,这将为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

5、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有关专家同时表示,国家艺术基金设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好这笔钱,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定位准确,明确国家艺术基金成立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取得资金的方式必须清楚,要明确申报原则和科学性。最后,监管机制必须要完备,应当实行奖罚制,用得好以后可以投入更大的额度,用得不好要取消一段时间的申报资格。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

6、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依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形势与政策:江西省情教育走向辉煌一、奠定基础的30年1、欢庆解放江西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

7、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在西至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发起了渡江战役。即日凌晨,第二野战军一举攻破国民党军严密防守的九江长江段防线而进入江西境内,揭开了解放江西的序幕。至9月30日,江西全境获得解放,统治江西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被彻底推翻。灾难深重的江西人民终于重见天日。人民政权的建立 1949年5月23日,南昌解放的第二天,中共南昌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6月6日,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邵式平任省政府主席;6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宣告成立,陈正人任书记。到9月底,全省9个行政专署、1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和82个县相继成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至此,江西

8、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执掌全省的军政大权。1949年,江西全境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江西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揭开了江西历史的新纪元。2、凯歌高奏恢复国民经济时期(1949-1952年) 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江西省委根据解放初期江西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新的特点,领导全省人民开展支援前线、接管城市、建立政权和 武装、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城市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和发展生产、调整工商业等项工作,拉开了建设新江西的序幕。1952年,江西省胜利完成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各项主要

9、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50-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以39.7、15.3、26.6的年均增长速度递增,均快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在经济总量恢复的同时,全省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了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从1952年底开始,江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统一部署,结合江西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积极发展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并推进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期间,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6项在江西陆续

10、兴建,即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上犹江水电站、洪都机械厂和南昌八一大桥。与此同时,新建和扩建了169个地方重点项目,包括江西棉纺织厂、江西拖拉机厂、江西第一糖厂、南昌柴油机厂和萍乡钢铁厂等2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生产蓬勃发展,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2.5亿元,比1952年增长114.8,年平均增长16.5。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18.2亿元,比1952年增长18.3,年平均增长3.4。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农业建设,取得重点进展。铁路建设出现新中国成立以后

11、的第一个建设高潮。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其中来自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方面的收入占58.4,结束了江西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农业的历史。教育、卫生、文化出版、体育等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初步建成国家钨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基地,彻底改变了江西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也属强项。“一五”计划的顺利执行与提前、超额完成,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协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江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12、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至1956年底,全省已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同时,还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中心,涵盖计划管理体制、商品流通体制和劳动工资体制等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这一切标志着江西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江西得以确立。整个来说,在一个饱受战争创伤和贫穷落后的省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3、艰辛探索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5)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紧迫的国内社会

13、主义建设任务,1956年11月召开了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7年,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省人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从农业农村工作转到工业建设方面来,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但由于受以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干扰,出现了波折。整风运动与反右扩大化 1957年开始的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指导思想,以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出现偏差。由于党内不少领导干部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看

14、待,把许多善意的批评建议看成是右派的进攻,致使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大跃进”运动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努力的作用,农业生产“以粮为纲”,追求粮食生产的高指标,工业生产“以钢为纲”,全民参与,土法上马,大炼钢铁。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三年“大跃进”期间,虽然遭遇了严重的损失和困难,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合作、辛勤劳动,使江西工业在布局结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仍有所提高和改善。有色金属工业粗具规模,冶金、煤炭、化学、机械、建筑等行业也有了发

15、展。在此期间,共修建水利工程6.3万多座,为江西农业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教育方面,江西省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和小学都有较大的增长,改变了江西教育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长期落后的状况。交通方面,1958年以来,江西大力修建乡村公路,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共卫生方面,1957年以前,全省农村没有一所医院,农民长期处于看病难、住院难的境况。到1960年,全省农村共兴建7961所医院和卫生所,添置32.3万张病床。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就诊难的状况有所改观。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就像革命战争年代支援前线一样,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三

16、线”建设。江西“三线”建设,重点是建立造船工业和兵器工业。“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善了江西的工业布局,加强了江西的工业基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三线”建设兴办的一些军工企业,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江西的骨干企业,如江西钢厂、江西光学仪器厂、星火化工厂、连胜机械厂、东风制药厂等。农业战线上的两张“王牌” 在这一时期我省农业战线上,曾经创造了两张引以为豪的“王牌”:一是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二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1957年12月3日,根据党中央关于“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加强劳动第一线”的指示精神,省人民委员会做出了建立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重大决定,全省各级党政机关5完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转业军人以及省内外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在山区、湖滨、荒原安营扎寨,揭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序幕。据当时统计,江西全省共建成国营综合垦殖场270个,国营农场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