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462413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词兼类之间关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关于词有无定类的问题2二词类划分的标准2三古汉语词类的活用3(一)使动用法3(二)意动用法4(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4(四)名词用如一般动词5(五)词类活用的条件5(六)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6四词的兼类现象8(一)词的兼类的概念8(二)古代汉语中有没有词的兼类?9(三)词的兼类或是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探析10五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关系12(一)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联系12(二)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13六结语14参考文献:1517 / 18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2、文章在对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和兼类现象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后,结合语言发展的的规律、通过举例分析探究出了这两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较强的理论性的指引下,在诸多例子的论证上,我们发现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如此,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二者不同的定义、词的语音形式上、辞书义项收录情况这三个方面以及词频统计法来辨别二者的区别。关键词:古汉语;词类活用 ;词的兼类;关系分类号:H03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一关于词有无定类的问题我国清代著名的语法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道:“字无定义,词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常先知其上下文意如何耳。”引自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

3、,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可见,马建忠先生认为古汉语中词无定类。另外,现当代很多语法学家也认为古汉语中无词类划分,只有实词和虚词之分。语法学家高名凯也认为,自古及今,汉语就没有真正的词类分别。正因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语用或语法现象,所以才繁衍出了如今人们对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以下主要从现代语法理论的角度,来反观古汉语词的分类情况。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进而更好地运用各种词汇进行交际,表达思想。那么划分词类有什么样的标准呢?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将划分词类的标准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词的语法功能、词

4、的形态、词的意义。其中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仅作参考依据。所谓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即词在语句中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例如“天气、他”在“今天的天气真好啊。他终于回来了。”等语句里充当主语或主语中心,“好、回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而虚词“啊、了”不充当句法成分。.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即词的结合能力:某个词能跟哪类此结合,不能跟哪类词结合的能力。那么关于意义方面的,这里就简要掠过,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被划分为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是动词,表示性质、状态的称为形容词等。至于形

5、态方面的,汉语不太明显。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同样比较著名的还有王力先生的“词汇语法范畴郭锡良古汉语语法论集中提到的理论,第153页。1998年6月第1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6”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我们在划分词类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结构方面,而且要重视意义方面,应该把结构和意义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即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分类,功能和意义二者皆不可偏废。可见,功能和意义被王力先生看做成划分词类的最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两个标准。王力先生认为:词义在汉语词类划分中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应该注意使词的基本意义跟形态、句法统一起来。王力先生其实是再强调语义、词义对词类的区别的重要性。这一点,

6、我们从各类词的被命名的“名字”就足以看出对词义的看重。其实,汉语词的分类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都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有一定的分工,古今变化不明显。现代汉语六类实词,五类虚词,除量词以外,在古汉语中都存在。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三古汉语词类的活用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即在某些句子里临时改变词性和语法功能。在上古汉语里,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其原有的句法功能,而活用为另一类词在句中发挥作用。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的活用,后面我们再谈论。古代汉语词类

7、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现象也很常见。以下的例子有部分引用自王力版和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第一册的相关内容。(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它。1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例一“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例二是更典型的例子,句中“生死”和“肉骨”相对,两者都不

8、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死”即“使死者复生”,“肉骨”即“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动词的是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就带宾语了。例如: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年)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例一“亡”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亡郑”即“使郑亡”。例二“使之活”。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例一形容词“尊”用作使动,后面带宾语“长安君之

9、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后面的同理,就不一一赘述了。(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以贤勇智。(礼记礼运)形容词用作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例一“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的意思。例二例三中的“贱”、“贤”都是“认为贱”,“认为贤”的意思。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

10、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上例中的“药之”即“把它当做苦口的良药”的意思;“友风”、“子雨”即“把风当做朋友”、“把雨看作自己的孩子”的意思。(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在古汉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个词形,在一种语境中用作使动,但在另一个语境中用作意动。那么,究竟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呢?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例如“美”在下面两句中分别用作使动和意动的情况: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1、;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一)例一中的“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即“使其身美”的意思。例二中的“美”都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四)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例子中,我们怎么判断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即语境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首先应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然后看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组合,它们之间构成何种句法关系,进而

12、判断其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如例子中的“肘”、“君”、“衣冠”、“水”、“刃”这些词本身都是名词,都有其固定的句法功能,在句中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而在上面这些句子中它们临时改变了名词的功能,充当了动词的句法功能,在句中作谓语。(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我们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为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大致得到如下的规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13、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例一中的“罾”本是名词“鱼网”的意思,在句中放在“所”字后面就活用为动词“捕鱼”的意思。例二中的“高”本是形容词“崇高、高尚”的意思,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崇尚”的意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一中的名词“相”放在能愿动词“欲”后面活用为动词“(让)当宰相”的意思,例二中的形容词“穷”放在能愿动词“

14、能”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表示“说尽,穷 尽”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方位名词“东”放在副词“遂”后面,活用为动词,表示“向东行”的意思。例二中“农”置于副词“不”后面。5.代词一般是不受别的词类修饰的,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而刑之”的“刑”用如动词,“刑之”指对他们用刑。“因而贾利之”的“利”用如动词,“利之”即向他们牟利。 6.名词后面用介宾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例一中的第二个“女”位于介宾结构“于王”前

15、面,活用为动词“做的奴婢”的意思。例二中的方位名词“前”置于介宾结构“于席”前面,活用为动词“(向前)移动的意思”。7.连词“而”只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所以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隧而相见。(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伦)“隧而相见”中的“隧”指“挖一条隧道”。例二中的“王”指“当帝王”。 以上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时的主要条件,但也不排除其他条件,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六)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从以上的举例和词类活用产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出,词类活用的现象主要是在句法结构(词组或句子)里实现的,单个的一个词看不出它是不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时的活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又增加了新的意义。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时,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增加了动词的意义,比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