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462342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单元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单元所选的散文,意旨比较高雅,结构很有代表性,语言表达相当优美,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体会各类散文的文体特点:或重于写景抒情,或重于议论说理,或重于讲述故事,提高鉴赏能力,模仿、学习写作散文。品读散文语言,揣摩语句,感受文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品味细腻的细节描写,赏析包括景物、人物细节的描写如何触动作者的心扉。感悟人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情感,增强观察力与感受力。二、教材简析本单元选编了五课共六篇散文。其中荷塘月色散文两篇拣麦穗3篇是基本阅读课文,我与地坛沙田山居2篇是扩展阅读课文;还有2篇“点击链接”知识短文。将基本阅读和扩展阅读结合起来考虑,以“景”作为本

2、单元散文的线索,以“情”与“理”作为本单元散文的灵魂,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板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抒发了自己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余光中的沙田山居细腻描绘变幻莫测的水色山光,凝聚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此二文情景交融,借写景抒写自己的心绪。冰心的散文两篇,霞借对晚霞的思考,深刻表达了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我的家在哪里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向往、眷念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的情感。我与地坛由对地坛景观的感悟,表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认识、对亲情的感怀。此三文(二课)不重写景,而重在因景悟理。张洁的拣麦穗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而主要是讲述一个姑娘对朴实的爱的向往与追求的

3、故事。知识短文叙述纵横求变化是它的相关“链接”。散文语言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本单元散文语言相当优美,各具特色,有很强的表现力。荷塘月色动词和叠词的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致清新;沙田山居叠音、押韵、句式参差,语言古雅而有韵味。散文两篇语言真切、简练,不事雕琢,却十分精警深邃。我与地坛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语言朴实、恳切、准确。拣麦穗多用口语,语言显得十分生动朴实、形象传神。本单元的散文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拣麦穗中对“小火柿子”和“烟荷包”描写,我与地坛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这些微不足道的脆弱的小生命的描写等等,对文章情感的表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章的

4、细节描写学生往往视而不见,缺乏细节描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因而细节描写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知。”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基于此,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文中的情感与哲理,主动地与文本碰撞思想,与作者交流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

5、,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渲发进行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落实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品读文章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从语感与语识结合的角度,“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总之,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也与老师展开多层面对话,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语文品位。(二)教材处理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将本单元教材适当整合为三个组合进行教学:荷塘月色与沙田山居为一个组合,散文两篇与我与地坛为一个组合,拣麦穗与叙述纵横求变化为一个组合。每个

6、组合的课堂教学中,对基本阅读课文作必要的导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再组织学生将组合的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自主学习。各个组合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措施。如荷塘月色和沙田山居应以景物描写为切入点,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认真体味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同时推荐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散文两篇与我与地坛可以“景物(或梦境)的叙述有什么作用”切入,理清文章的思路,侧重理解精辟的议论说理语句。拣麦穗可以从细节描写着手,揣摩具体的语句,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交流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单元教学之初要求学生阅读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分类型收集熟语,分组交流搜集

7、整理的熟语;写作可以自主选择话题,也可以另辟蹊径,结合单元学习的收获,完成写作和朗诵的要求。(三)教学方法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虽然已经读过大量散文,但是高中散文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教学方式与初中有较大的不同。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如指导学生诵读品味、比较阅读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又注意不要喧宾夺主,重“语”重“文”,讲究实效。将阅读和表达交流板块结合起来,互利互补,搞好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四)课时安排共10课

8、时。其中阅读8课时,表达交流活动2课时。四、教学过程荷塘月色教学目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探究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合作探究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按“自读感知、精读质疑、小组讨论、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要求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和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课文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后自读课文由作者及其作品导入;欣赏朗诵、播放课件;借助注释和词典,弄清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采莲赋;给文章8个段落

9、标上段号,并找出文中写景的主要段落以及抒情的语句。二、复述课文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 (提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门走走?看到了些什么景色?联想到什么?)三、独立阅读,思考质疑精读、思考,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三个问题。 (提示:可以从语言表达、文章结构、文章主旨、思想感情等方面质疑。)四、探究解疑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将小组同学的疑惑进行整理,然后合作探究解决。五、诵读课文反复吟诵全文,背诵精彩的句段。 第二课时一、梳理文章 根据上节自学情况,各小组交流梳理上节课找出来的主要写景段落和抒情语句,在书上圈点勾画,并简述全文的脉络。(投影课件“全文行踪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0、)二、重点研读 研读第4段明确本段写了哪些景物。 品味本段语言特点和作用(主要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叶子亭亭的舞女(用舞女来比喻荷叶,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拟人:“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或饱满盛开或含苞欲放的神韵。)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个本体用几个喻体的比喻称为博喻。以前学过的博喻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文段的博喻细致而形象地写出荷花的特点。) 通感: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是一种感觉转移,也叫“移觉”

11、。如钱钟书所说,“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文段运用通感,将荷香的感觉写得细腻传神。)研读第5段揣摩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如: “泻”(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试比较改用“照”、“铺”的效果); “浮”(轻柔的动态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 “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金志华先生评道:“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的遣词用字。如写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句中的本体和喻

12、体深层含义。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境。) 找出文段中的通感,分析“光和影”与“名曲”的相似点(和谐)。 背诵你自己喜欢的语句。研读第7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江苏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他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触景生情,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 朗读、理解西洲曲。(这首曲用了谐音双关,作者从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委婉地表现了自己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质疑解难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做好探究的准备: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

13、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却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疏理文中抒情的语句,朱自清之所以要夜游荷塘,是因为什么?可以通过阅读文中的抒情语句,思考讨论并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去排遣一下郁闷烦恼的心情。有人将本文的感情基调定格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但感情底色是“不宁静”。请根据课文所露透的信息揣测朱自清心里的“不宁静”的原因。(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朱自清的“不宁静”历来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

14、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苦闷与彷徨;甚至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贫困。总之,荷塘月色犹如一首优美的朦胧诗,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四、课外阅读学生阅读抒情绘景的现代美文,了解朱自清散文概貌。尽可能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重点阅读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等。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组织阅读其他著名散文家的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相互交流。沙田山居教学目标: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淡淡的乡愁。教学重难点重要词句的含义

15、。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1课时。一、导入由乡愁导入,简介作者余光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思考: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本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思乡之情,把情思隐寄在赏景写景之中。)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讨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试举例分析。(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写景当中。如:“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用菊和月来寄托乡愁。“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了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