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459332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疑难突破 问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2)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资源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问 2.解决某地资源短缺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提示:,问 3.怎样作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完成下表。,资源短缺,资源,资源消费结构,产业链,产业,城市化,生态环境,巧学活用 问 4.“晋煤外运”是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举措,但运力不足是个制约。请你为其想两个对策。 提示:(1)改建或修建运煤专线; (2)因地制宜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

2、域调配的原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和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

3、,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比较,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拓展提升 世界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美国北水南调: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通过调水,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

4、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 (2)埃及西水东调: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通过调水,苏伊士运河西岸将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当地的发展和繁荣。,(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坡河水一部分调入西侧墨累达令盆地。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东部城市。 (4)以色列北水南调: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考点二 产业转移,规律总结 问 1.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

5、(1)就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2)就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问 2.分析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原因与影响。 提示:原因:沿海地价、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影响: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问 3.分析我国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原因:大陆投资环境改善;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影响: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一般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 2.产业转移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然后是重工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最后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 3.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 5.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3

7、天津文综,节选,12(2)(3),12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1)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2)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错因分析 一、答案要点不全,忽略了两地之间距离近,交通成本低。 二、审题不准确,第(2)题“产业发展”应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区域产业分工、布局等方面作答。 纠错方法 一、仔细审题,如题干中的“吸引”,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而

8、非推力因素。“务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务工者还要考虑出行成本高低。 二、理解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答案 (1)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1.分析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 (1)理解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2)掌握分析产业转移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的区位因素。 (3)一定要结合区域产

9、业转移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不要机械地照搬理论。 (4)由经济发达地区流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差异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产业转移的考查主要涉及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两个方面内容。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住核心进行分析,具体思路如下: 1.工业部门特点和地区差异分析 主要分析区域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

10、规律:,产业转移的分析思路,2.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明确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产业类型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还有相当部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是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3.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一是要从产业转出区

11、和产业承接区两个角度回答,二是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抓住核心。,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的方法,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如下:,知识链接 1.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2.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资源跨区域调配题目的答题建模 题型解读 1.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类型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有四类: (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资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2.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答题模板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3.解决区域资源紧张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